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
1946年11月,美国博物馆协会会长C·J·哈姆林倡议创立国际博物馆协会。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为公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文物的机会。”
现代博物馆包括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七大功能。内容上一般为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地区性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等。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由于收藏风格、理念和展品来源不同,会赋予博物馆完全不同的风貌,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厚度。
除了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之外,散落在各个城市的博物馆通过保存、展示文物,呈现当地的历史文化,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我们认识城市历史、感悟城市辉煌的一个窗口,也为中小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了重要场所。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