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飞
近闻陶秋阳先生的《陶秋阳篆书前后赤壁赋》大型书法集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不胜感慨。
自秦以来,习小篆者多以李斯之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为宗。其法度严谨、端庄肃穆之气象,为后世所推崇。至清,书者风格趋于多样化,吴昌硕、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等各领风骚。其结体修长爽朗、疏密有致、行笔酣畅,作品中被赋予书法家的性情,使小篆之线条极富弹性,鲜活灵动,上追古人。当今小篆书家多直接由清篆而入。秋阳先生就是独擅小篆、矢志不移之人。
我与秋阳先生自踏入社会即在一起工作,又同时师从申进贤老师学书法,但我却浅尝辄止,不像秋阳先生那样为书法“衣带渐宽终不悔”。多年的相知相交,我对先生的学书之路有深深地了解。他自幼秉承家训,刻苦读书,勤奋临池。年长,为糊口计,亦与常人无二,为稻粱谋,然其对书法之钟爱却从未泯灭。故于人后窃自遨游墨海,亦有小成。然每每入展、获奖必获激励,至2015年退休后仍每天十几小时潜心临池,春夏秋冬无一日间断。他还经常拜师访友,共同探寻书法之奥妙。“要把几十年耽误的时间补回来。”此为秋阳语。
数十年间,陶秋阳在诸多书体的临创方面水平均显著提高。随后,他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志趣转移到篆书的临创上。又几年下来,其对篆书之理解、把握已渐入佳境,笔墨运用亦很是娴熟。其作品不断入展全国各类重大展事并获奖,可谓老而弥坚也。其个人风格亦逐渐清晰成熟,独到的理解和创作实力在当今篆书领域亦不遑他让。
秋阳先生为许慎故里人,自幼受许老夫子《说文解字》的熏陶,自然对书法的历史和发展有着清醒认识。他知道,篆书于今人而言,其作为历史遗存,虽渐失实用功能,书法家则必然要为创作而从识篆、解篆、用篆这三个关键处进行系统研学。不知法何取法?不习篆书又何知其与今用汉字、古用汉字的明显差异?因此,即便是对通晓篆书的书法家来说,识篆、解篆、用篆依然是一个严谨的课题。陶秋阳选择篆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自觉投身于文字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意义层面的探索。通过数年的努力,陶秋阳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他在创作中依然十分严谨:为证一字之用,遍查相关的工具书,反复核对,至胸有成竹后才命笔染翰。如《陶秋阳篆书前后赤壁赋》这样近千字的作品,均是逐字推敲,请老师指教、向书友求正,并携书稿请文字学者校审。
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心的创作准备是篆书创作必不可少的步骤,亦是作者积累学识、提升修养及创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陶秋阳篆书前后赤壁赋》用字准确、布局得当、线条扎实、气息充盈,说明陶秋阳先生在书法创作中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追求。纵观整部作品,技法娴熟、轻松自然、朴实无华,不乏温润、娴雅之气。作品用笔婉转遒劲,笔笔中锋,起收有度,线条扎实且流动飘逸,将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处理得丰富灵活、意韵深长,艺术情趣跃然纸上。再观其结体,用李阳冰“三坟记”为基,稍加清篆之气,工整和谐、严谨古朴,于静穆中透着律动美。
艺无止境。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陶秋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悉,陶秋阳除了于篆书书体继续探索的同时,其在隶书、行书上亦有成就。他为人谦和、勤奋虚心,乐于与同道切磋交流,于心底凝结浓郁的书法情结。假以时日,相信他必会绽放出夺目的艺术之花。
“汲古得修绠,荡胸生层云。”陶秋阳研习书法的精神当可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情怀以证之。
(右为陶秋阳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