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光
近日,我市小麦进入大面积收割阶段。位于107国道旁的市农科院试验基地,200多亩小麦育种试验田也进入收割期。记者了解到,这片麦田内种植着2000多个小麦新品种(系)。随着麦收的开始,小麦育种人也迎来了他们的麦收时节。
6月4日,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小麦新品种(系)的选育工作。试验田内种植的小麦性状差异很大,生长时期也不相同,有的茎纤细如同稻草,有的通体发黑、颖壳坚硬。副所长赵永涛介绍,这些长相特别的小麦来自世界各地,各有特点。他们引进的目的就是发挥各个小麦品种的优势,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提高产量。同时,提高小麦抗逆性、抗倒性和抗病性,改善品质。
“你看这片小麦,它的特点是麦穗特别长,每个麦穗上有13对小穗,穗粒可达100多粒,而普通小麦穗粒只有30~40粒。”赵永涛说,小麦育种首先是两个亲本材料进行杂交,然后一代代选育,这个过程漫长又复杂。
在院子东边的大棚下,育种专家正带领工人将收获的样本进行考种。记者看到,有些小麦还套着白色的袋子,考种过程完全靠人工操作,麦穗籽粒被剥下,装入带有编号的牛皮纸袋子,最后统一放入铁皮柜保存。
“选择优良的亲本材料进行小麦杂交是选育小麦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对杂交穗进行套袋处理,目的是保证杂交穗的纯度。”曹燕燕副研究员介绍,很多育种工作都要靠人工去完成。每年的四月、五月、六月是小麦育种人最忙的季节。从配制杂交组合到品种审定,再到大面积推广,至少需要10年时间,其中的辛苦,只有小麦育种人才能体会到。
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漯河综合试验站站长廖平安介绍,这些年来,漯河小麦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每年都会推出新品种,其中不少品种还获得了省级以上科学进步奖。早期培育的小麦品种“漯麦4号”,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近几年培育的“漯麦9号”“漯麦906”“漯麦26”“漯麦163”等品种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今年的种植面积预计可达3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