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1年8月6日 星期

一叶知秋 静待丰收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至9日,今年在8月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的“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秋季从这一天开始了。立秋是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称“立秋节”或“七月节”,一直倍受重视。立秋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表示夏去秋来、暑去凉来,所以有“立秋之日凉风至”之说。民谚说得更夸张一些:“晌午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实际上,此时伏天还没过完,暑热通常还会持续二十到三十天,人们将这段时间称之为“秋老虎”。

立秋节气到了,但并不意味着秋天的气候也准时到了。根据现代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进入秋天。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除了部分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外,大多数地区立秋时并未入秋。

总体来说,北方地区入秋时间早一些,南方地区晚一些。华东、华南部分地区由于立秋时节风雨较少,还会出现非常酷热的天气;而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地区,则常会出现暴雨天气甚至造成洪涝灾害。当然,立秋之后日间温差逐渐扩大,往往是白天很热,夜晚凉爽。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会随之下降一点,即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

立秋节气对于农事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民间广泛流传诸多立秋农谚,便是人们对这一时节农事活动和农耕经验的总结。立秋前后,中稻开花结实,北方玉米结棒吐丝,南方玉米陆续进入收割期。与此同时,大豆开始结荚,红薯薯块迅速膨大,棉花进入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总体来说,此时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的要求很大,应避免受旱。所以,“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这样的农谚广泛流传。

关于立秋节气的物候,古人是这样总结的: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样说的:“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也就是说,此时的风已经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了,天气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了。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二候白露生。是说大雨之后或者早晨起来,大地上会生出茫茫白雾,但尚未凝珠。这些白露或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汽在温度下降情况下形成的。三候寒蝉鸣。寒蝉,又叫秋蝉,它们有一种特殊能力,能感受到阴气的来临,因而发出鸣叫。蔡邑《月令章句》说:“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寒蝉之于秋天,是一种信号,它们的鸣叫说明天气真的要变凉了。另一方面,当天气真的冷凉下来后,寒蝉也无法再鸣叫了,即所谓“噤若寒蝉”。

谈立秋时节的物候,就不得不说到梧桐。梧桐有一个特点:喜欢阳光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但不耐寒。因此,它成为植物里面对节气最敏感的品种,立秋一到,它就会敏锐地感受到天地间滋生的一丝凉气,于是开始落叶,以降低自身消耗。这便是所谓的“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