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稿件综合人民网、《四川日报》、《北京晚报》、《潼南日报》
古人非常看重“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季伊始,官方会举办一些定制(穿戴服饰、祭品、食品等)仪式去恭迎,民间则通过各种时尚节目助推,使整个迎接活动显得既庄重又诙谐。
“立秋”源于何时,史无记载。不过,我国最早的文字资料甲骨卜辞中已有“秋”字,《殷虚书契后编》中有一片卜辞说“今秋我入商”。史学家由此推断,“立秋”之节在甲骨文时代(殷商)之前就已确立。
先秦时期,立秋前三天,大史察告天子:“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被提醒后开始斋戒,准备迎秋。立秋当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在西郊设坛祭祀白帝少昊。礼毕回朝,天子在朝堂赏赐将帅和勇士,并命将帅挑选士卒磨砺武器,精选杰出人才加以训练,专任有功之将,以征讨不义之人,问责乃至诛杀欺下慢上之徒,以彰显圣德圣威,进一步强化统治。
西汉王朝统治者全盘接收了大儒董仲舒“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的观点,官方迎秋的程序更繁杂,排场、仪式更隆重。立秋当天夜里五更不到,京都的百官都要除去黄衣,换上皂领白衣在西郊迎接第一阵秋风。这个仪式到天亮结束,百官再脱掉白衣换绛色朝服,这种朝服一直要穿到立冬。拜祭仪式一结束,马上转移至东郊举行皇家宗庙祭祀活动。
官方迎秋礼俗历代相延,至唐宋出现变革。《新唐书·礼乐志》曰:“立秋祀白帝,以少昊氏配太白、三辰、七宿、蓐收之位。如赤帝。”宋代延续唐官方迎秋礼俗并拓展至地方,《宋史·礼志》还说:“立秋日,祀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西海、河渎并于河中府,西海就河渎庙望祭。”地方祭秋,只能祭岳、镇、海、河。
宋代民间迎秋习俗丰富多彩,尤其“迎秋搭台,经贸唱戏”氛围浓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立秋”条说,立秋那天,满街都有卖揪树叶子的,“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说:“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南宋文学家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谓:“立秋日,都人(杭州市民)戴揪叶,饮秋水、赤小豆。”
自宋以来,立秋礼俗延传并发生官、民俗逆转,彰显的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