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苏进,开国少将,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人,曾用名苏雨麟、苏泮陵。苏进这个名字,是他在外参加革命时,怕家人受到株连而自改的。
1907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上午,一位叫苏庆堂的农民正在田间劳作。他眉头紧皱,不时用衣襟擦拭满脸的汗水,脑海中正回忆那年父亲领着自己要饭时的情景:由于疾病和饥饿,父亲倒在沙河堤上,再也没有起来……
这时,邻居气喘吁吁地跑来喊道:“庆堂,你家里的快生了,赶快回去吧……”
苏庆堂到家的时候,房间里刚好传来婴儿的啼哭声,那声音特别洪亮!
在这个孩子七岁那年(1914年),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苏庆堂执意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先生那儿读书识字。先生遂为他起学名为苏雨麟、苏泮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进,年幼的苏进能够认识很多字了。有一天,他和小伙伴们到村西头儿的晋公祠玩耍,看到晋公祠里有好几座碑,碑文字迹漫漶,大约是记载着某个人的事迹。勤学好问的他就跑到先生面前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先生拿出珍藏的《资治通鉴》,翻出《李愬雪夜入蔡州》那一篇,对苏进讲了起来:公元817年一个雪夜,以漫天风雪为掩护,唐朝将领李愬率领奇兵突袭蔡州,一举端掉吴元济老巢,终结了持续四年的淮西叛乱……
先生说,如果把这场平藩战争看成一盘棋的话,李愬只是关键的执行者,背后的操盘手唐宪宗与宰相裴度更为关键。简而言之,这次战争是帝王、将相团结协作的一次完美示范。裴度是中唐的著名政治家,也是唐宪宗削藩的智囊。
先生讲完这个故事后说:“故事当中的洄曲之首就是我们村西的响水河,我们村也因为裴度在这里驻扎过而叫裴城街,裴度也因为这次平叛有功被封为裴晋公。”年幼的苏进第一次知道自己家乡驻扎过这么一位运筹帷幄的宰相。他歪着脑袋说:“古时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我把它改成不为良相就为良将!”先生竖起大拇指,直夸小小的他有志气,也为他有此胆识而吃惊。
虽然家里穷,读书读得时断时续,但他的上进之心一点儿都没有减少。随着年岁的渐长,他的知识也一天天增进。
有一天,他的一名同学拿了一本《岳飞传》,他是那么热切地想看!他对同学好话说尽,最后,在几个要好同学的见证下,同学才答应让他在三天内读完。
这三天,他如饥似渴地读书自不必说。通过读《岳飞传》,他第一次知道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还知道了脚下的这片土地竟然是岳飞在郾城大战时的所在地,更知道了杨再兴血洒小商桥的壮烈事迹……小小的他陷入了沉思:什么是精忠报国?是母亲和先生教的热爱国家吗?眼下的中国,列强横行霸道,弱国子民怎样做才是精忠报国呢?没有国哪里会有家呢?良相、良将都曾经在脚下这片土地上为国尽忠……
年幼的苏进一直在思考:愿得此身长报国,该怎么做呢?
1920年,陪同母亲去河南信阳看望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当兵的哥哥时,他认为冯玉祥这个人很了不起,并对这支部队产生了好感。尤其是当看到哥哥当兵后识了字、能看懂书报后,他觉得到部队当兵打仗还能得到学习机会,便萌生了当兵的念头。
不为良相,就为良将——孩童时的铮铮誓言,他一刻都没有忘记。他是这样想的,也是朝着这方面做的。
1922年春,年仅15岁的苏进离家去开封投奔了冯玉祥的部队,并加入了冯玉祥的学兵团。此后,苏进更积极地结识共产党人,接受进步思想,曾参加宁都起义等。1932年1月,苏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参加长征。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洄浀之首的水还在日夜流淌,晋公祠的晋公碑也在高高矗立,杨再兴纪念馆里英雄的美名也在代代颂扬,越来越多的孩子了解了良相的历史、知道了苏进从小在良相和良将的影响下脱颖而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