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王松的长篇小说《烟火》从这个时期写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讲述了天津老城北门外一个小胡同的百年变迁。从卖包子的、拔火罐的、卖鸡毛掸子的、卖鞋帽的、打帘子的、卖神符的小手艺人,到外国殖民者、买办;从革命党到汉奸、地痞流氓等,市井里的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复原了活色生香的旧天津。
盛满故事的胡同,历尽风雨的百年津门。小说讲述蜡头儿胡同的兴衰,并以蜡头儿胡同为中心,向整个侯家后和天津城辐射,以主人公来子为主线串联起了形形色色近百个人物,展现了老天津人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小人物,他们有普通市井小民的善良和朴实,也有天津人共同的幽默和坚韧,好人来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来子聪明厚道却一生坎坷,少年时被父亲老瘪抛弃、母亲病死,青年时爱人、小闺女儿不辞而别,再相见时小闺女儿即将病亡,几年后自己死于日本人之手。他的一生苦多甜少,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有两个,一是内在的,是他最朴素的生活信念,那就是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活下去就会越来越好。二是外部的,邻里之间的无私帮助。少年来子父亲弃家、母亲去世,走投无路之际,尚先生首先站出来,邻居各尽所能出一份钱、高掌柜补足所需费用,让来子得以安葬母亲,找到生活来源。这种邻里间的友爱无处不在,小说中因残疾遭遗弃的傻四儿,被庙里养大,长大后有人收留,最后在别人帮助下找到了安顿自己的营生。故事中鳏寡孤独者各有所养,坏人或损人利己者会遭到鄙视,市井的伦理价值观念维持着生活稳步前行,让人觉得人间烟火温暖可亲。
市井生活磨炼各怀绝活的小民,民族危难锻造热血苏醒的勇士。《烟火》的故事发生在乱世,从火烧望海楼、天津教案、天津起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史风云牵系着芸芸众生,带来无数家庭变故、聚散离合、爱恨浮沉。普通人在乱世中要用力活下去,保全自己和家人,心怀天下者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为民死而后已。老疙瘩,在寻常手艺人的外壳下,是勇敢智慧、有担当的革命党;义和团后人刘大头,侠肝义胆,受到了众多人的爱戴;田生等新一代革命者挺身而出,为救国救民,勇往直前,不愧是为民族大义不畏牺牲的平民英雄。
“最见津门繁盛处,双桥雨水万家烟”。蜡头儿胡同原本叫“海山胡同”,是一条窄窄的胡同,却接着海、连着山,通达天下。“烟火”指向市井与民间,在王松看来,正是在嘈杂而丰富的民间市井生活里,埋藏着天津这座城市乃至于我们这个民族的根本;而人们之所以更愿意管这条胡同叫“蜡头儿胡同”而非“海山胡同”的原因,可能就在于重要的不是一时的风云变化,而是在历史与日常生活深处那绵延不绝的文化力量,以及这人间烟火的朴素、温暖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