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民
我的老家在西华县陵头岗村,是三岗革命根据地所在地。三岗是指现在西华县艾岗乡的都城岗、陵头岗、苗里岗三个村庄。
据有关资料记载,1936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在三岗建立中共豫东特委和西华县委,沈东平任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此后,特委以此为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办普理学校,培训革命青年4000余人,发展党员400余人,建立了拥有6000多人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建立了红色政权,组织了具有强大政治攻势的农协会等。
小时候上课时,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一些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如普理学校教员沈东平、王其梅等的故事和三岗的胡晓初、侯香山的故事。革命故事我听了很多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产生新的触动,有的同学听后还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让老师解答。
听得多了,我对胡晓初、侯香山等烈士的事迹已经耳熟能详了,甚至能给低年级的同学讲述了。但我对沈东平、王其梅等外地的革命先烈了解得不多,只知道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愿意离开家乡闹革命,愿意为了理想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而献出宝贵的生命。
1978年,我上了初中,学校就在我们村后面。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上级部门拨款筹建的革命根据地普理学校,“文革”期间被改名为三岗联中。校园坐北朝南,正门口就是胡晓初烈士墓。烈士墓用青砖垒砌,周围翠柏环抱。烈士墓后面是学校广场。校园中央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学校有两排9间教室,附近几个村庄的学生都在这里读初中。我在这里就读了三年。
1980年,三岗联中改名为普理学校,戴上校徽的那一刻,我想到了沈东平等先烈们创办普理学校的不世之功,想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想到学习生活的时光珍贵。受普理学校精神的激励,我更加刻苦地学习,在1982年夏天考上了县高中。
参加工作后,我专门去过竹沟,也瞻仰过彭雪枫纪念馆,还有中州抗战纪念馆,我找到了熟悉的沈东平、胡晓初、侯香山等烈士的名字,还有那个熟悉的地名——三岗。当得知沈东平烈士的故乡在舞阳县时,我立即萌生了专门拜谒沈东平烈士墓园的想法。今年暮春,我和同事前往舞阳县林庄村,聆听烈士的亲人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拜谒烈士墓园,心中感慨万千。
为了表述这份追思,我还在单位讲了一次题为《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沈东平同志二三事》的党课,通过讲述和学习,我感到英雄从未走远,精神薪火相传,更感到学习党史的必要和肩上责任之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