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斌
“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金秋时节,一树柿红的胜景又来到了。
柿子是我国古老的果树之一,从太古时代起已供人类食用,素有“木本粮食”之称。柿树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适应性很强,抗旱耐涝,喜温耐冻,加之树性强健,生长快、结果多,易于丰产稳产,因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柿树在家乡极普遍,宅前屋后、沟边路旁、平川荒滩都能长出高大的柿树。
从我记事起,老家的竹园边上长着两棵碗口粗的柿树。平日里,柿树很不起眼,全身黑硬且满是斑驳的树皮,往往难以吸引人的眼球。到了春天,有芽绽出,有叶初展,但与开满花的桃树、梨树无法媲美。当树叶长成时,尤其当青青的小柿子包在密密的叶子底下时,它便开始招人喜爱了。
青柿子慢慢长大。秋风起时,柿树上挂满的青柿子慢慢开始变红,秋越深越红艳。北风渐冷,叶片凋落,干秃秃的枝干高高擎起一串串火红的柿子,一抹抹艳红跃然枝头,炽烈、温暖、丰饶,点燃诗性乡情。每天放学回家,我总要来到竹园边上的柿树下抬头看着红红的柿子,像头顶着一片红色的天空。我内心更盼望着它快点儿长熟。
刚摘下来的柿子是不能直接吃的,涩嘴,必须要放一段时间。按现在的方法,只要放几个苹果进去催熟即可,但苹果在我小时候可是稀罕物。那时人们往往会将柿子放置在窗台上一段时间,等变软了、涩味消失了,才能吃。要想让柿子快点成熟,人们会用盐水或碱水滴在柿子的脐部催熟,这是乡下人的土办法,很实用。
俗话说:柿子要挑软的捏。轻轻掰开一个成熟饱满的柿子放进嘴里,甜甜软软的柿肉充盈着味蕾,从舌尖一直滑到胃里,最后幸福整个心田。宋代诗人仲殊写有“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里团酥。不比人间甘露”,对柿子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成熟的柿子容易腐烂,不易久放,所以母亲喜欢将吃不完的柿子晒干后做成柿饼:去皮捻扁,日晒夜露,候至干,晒纳瓮中,待生霜,取出即成柿饼。
柿子不仅好吃,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民间有俗话:“秋天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柿子味甘甜、性寒凉,能清肺热、润肺燥,对于燥邪伤肺有一定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小时候有一年秋天,我嘴唇上生出好多泡泡。母亲说,天气太干燥了,柿子去火,吃几个柿子就会好的。果不其然。吃了几天柿子后,我嘴唇上的泡泡就不见了。
又是一年金秋时,琳琅满目的水果竞相上市,在众多的水果中,柿子着实不大起眼。然而,只要看到那红红的柿子,我的思绪就会穿越时空回到从前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