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朋在市第八次党代会文艺助兴演出中吹奏《百鸟朝凤》。潘付堂 摄
■本报记者 尹晓玉
9月28日上午,市第八次党代会文艺助兴演出在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礼堂精彩上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唢呐的第六代传承人刘朋吹奏的《百鸟朝凤》,以热情欢快的旋律讴歌新时代,展现出民族音乐特有的魅力。 “唢呐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唢呐也叫喇叭,声音高亢,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乐器之一。刘氏唢呐是一个来自召陵区的民间鼓吹乐团体,在家族里已传承数百年,清代以来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六代传人。近日,记者采访了刘氏唢呐第六代传承人刘朋,听他讲述这项民间艺术背后的故事。
刘氏唢呐历经传承六代
早在公元3世纪,唢呐随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东欧、西亚一带传入我国。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多应用于婚丧嫁娶及秧歌会等伴奏。唢呐吹奏形式多样、声音高亢、风格独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召陵区自古民风淳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喜爱以唢呐作为农闲时节的娱乐项目。其中,唢呐吹奏在召陵镇的九寨徐村发展最为兴盛,已有数百年历史。召陵的唢呐吹奏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刘氏唢呐是召陵唢呐的重要分支。刘家自清代以来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六代人以吹奏唢呐为生,目前家族从业者逾百人。第六代传承人刘朋是一个“80后”小伙儿。“直到今天,我的爷爷和父亲仍以吹唢呐为生。”刘朋说。
形成自己的吹奏风格
由于长辈是当地闻名的唢呐手,刘朋从小就“泡”在爷爷和父亲练功、吹奏的场子里,五六岁时便能吹奏简单的曲目。“我小时候喜欢吹奏红歌,比如《东方红》《打靶归来》等。”刘朋说,他八岁正式跟着父亲学艺,父亲一个音一个音地教他吹唢呐,民间艺人“曲不离口艺不离手”的习惯深深地影响了他。节假日时,他跟着家人“跑活儿”。
少年时期刘朋就立志要把家族技艺传承、发扬好。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乐器的多样化发展,唢呐这种传统乐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看到身边的小伙伴们各自奔向美好前程,刘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惘。2010年,他不再跟着家人“跑活儿”,转行去做生意,唢呐成了业余爱好。2012年后,看到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刘朋也不想让传承上百年的家族技艺失传,便决定停下手里的其他事儿,重振家族技艺。
他开始继续和家人四处“跑活儿”,同时又报考了艺校,学习乐理、音乐赏析等知识。在继承了祖辈传统的吹奏技巧的基础上,刘朋对其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开传习所传授技艺
为了更好地传承唢呐吹奏技艺,2016年,刘朋开了一家民间音乐传习所,目前有学生30多名,从七八岁的孩子到60多岁的老人都有。今年,他的一名学生被一所985大学的唢呐专业录取,让他非常有成就感。
9月11日,记者在位于市区海河路与交通北路交叉口附近的民间音乐传习所见到了刘朋。他中等身材,很是朴实,正在教几个孩子吹奏《喜洋洋》。一吹起唢呐,发自内心的快乐就从他身上迸发出来,吹奏的曲调高亢悠扬,曲风复杂多变,非常好听。下课后,他给记者吹奏了一曲《百鸟朝凤》。唢呐模仿的鸟鸣惟妙惟肖,乐曲百转千回、余音袅袅,记者眼前似乎真的出现了百鸟翩跹的景象。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普及唢呐艺术,刘朋还加入了市文化馆文艺轻骑兵和文化实践员队伍,每年进社区、广场演出100多场,每周三上午走进乡村小学举办公益讲座。2020年,刘朋被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为唢呐教师,教授唢呐课程。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现在我父亲还带着刘家班四处演出。这几年我‘跑活儿’少了,主要忙于教学和公益演出。”刘朋说,他还是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唢呐传习上。在刘朋看来,唢呐不仅可以吹奏传统曲目,也可以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演绎现代乐曲。这项传统技艺还潜藏着更多精彩之处,需要他这一代人去挖掘。近年来,在继承了祖辈传统吹奏技巧的基础上,刘朋琢磨出一些新的技巧,把民间吹打乐的吹奏、咔戏和口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刘氏唢呐独有的吹奏风格。
“一味走传统老路,观众会越来越少。只有不断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我一直在对唢呐艺术进行创新,使其在保留自身优点的同时能够更深地融入现代生活。”刘朋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唢呐的艺术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