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六院儿童康复科团队。
图片由市六院提供
■本报记者 刘彩霞
市六院儿童康复科自成立以来,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从实力薄弱、影响甚微的小科室成长为技术卓越的一流名科,是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以技术创新拓宽发展之路
市六院儿童康复科成立于2012年,刚开始只开设脑瘫康复和言语康复项目。在医院的重视与支持下,该科室严格规范标准,坚持业务学习,注重团队建设,以专业化的标准、规范化的模式进行学科建设和科室管理,短短几个月便完成了科室发展规划、设备添置、场地准备、人员建设等工作。一个新的科室成立,设备场地易得,但技术难求。市六院儿童康复科不断摸索探求,从零基础一步步学习引进新技术,只为给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科室第一个接诊的孤独症患者,是一个3岁半的小男孩,当时科室关于孤独症领域的康复技术尚待完善与加强,于是推荐患儿前往省级医院治疗。患儿家长考虑自身因素后,不愿去省级医院并一再请求科室接诊。为了不让患者失望,科室团队下定决心攻破孤独症康复训练难关,派人到多地名医院校学习技术,并聘请专家来科室坐诊指导患儿康复。经过多方面接触诊断,科主任陈素环发现该患儿听觉过敏,尤其对空调运行时的声频不耐受,容易情绪狂躁并伴随尖叫。医护人员录制下空调运转的声音频率,提醒男孩后进行间歇式播放,使男孩逐渐适应并脱敏。在随后的康复训练中,孩子症状逐渐好转,回归学校开始正常学习。该科室也成为漯河最早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治疗的机构。
面对小儿脑瘫、言语障碍、孤独症病人增多的趋势,该科不断加强脑瘫蕾波康复法的理论学习和手法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学习应用新理论、新技术,使脑瘫康复技术越来越成熟。同时,加强儿童言语障碍和孤独症康复技术的学习培训,多次参加内地和香港、台湾举办的培训班及实操工作坊,提升了对脑性瘫痪、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说话不清、口吃)、智力低下、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斜颈、足内翻、足外翻、急性脊髓炎恢复期、格林—巴利综合征恢复期、脑炎后遗症等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水平。目前,该科室每天康复治疗近200人,对我市儿童康复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漯河及周边市县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
以温馨服务呵护折翼天使
科室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今,市六院儿童康复科团队已是一支技术成熟、富有爱心、团结协作的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他们向上好学的态度和敢吃苦拼搏的精神,让科室成为市级特色专科,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科室,并与市民政局、市残联、市红十字会等多家单位和慈善机构达成合作单位,力所能及帮助患儿争取救助项目、获得捐赠,帮助患儿家庭减轻负担。
今年5月29日,漯河市残联、市六院联合举办“阳光伴我行”集善明门儿童轮椅捐赠仪式暨“庆六一”首届天使宝宝运动会。市残联有关负责人、市六院领导以及医护工作者、儿童康复科患儿及家长共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是患儿康复的基础。多年来,科室不断增设、优化康复分区,设有运动训练室(PT)、作业治疗室(OT)、言语治疗室(ST)、构音障碍训练室、吞咽障碍治疗室、感觉统合训练室、情景互动训练室、音乐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等十多个康复室,拥有儿童悬吊系统、生物反馈治疗仪、多功能神经康复治疗仪、经颅磁刺激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低频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中频治疗仪及层流消毒机等先进的儿童康复医疗设备。
2019年,一名5岁小男孩在母亲带领下来到科室求诊。医生评估发现,这名男孩患有严重的构音障碍,难以清晰表述话语,经常被小朋友嘲笑,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构音障碍病因多而杂,康复治疗不仅需要锻炼男孩的口部肌肉、喉部肌肉、吞咽功能、感觉知觉等,还需要培养肌肉之间的精细协作。医护人员发挥专业技术,为其量身定制了康复课程,由康复老师一对一治疗,解除了男孩“口齿不清”的困扰。出院后,男孩每次路过医院,都要到科室看一看医护人员,还写了一篇作文《我喜欢的一个人》,感恩语言训练师的帮助。在科室举办的交流会上,男孩朗读作文并讲述自己的康复历程,鼓励其他患儿及家属增强康复信心。
“让我们的爱,融入您的爱,共同塑造孩子的幸福未来。”这是市六院儿童康复科康复治疗团队的座右铭,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目前,许多家庭对康复医学的了解还处在初步阶段,康复理念淡薄。认识到这一现状后,科室主动作为,开展了康复宣讲到科室、康复服务进校园、康复宣教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家长、老师等重点人群讲解儿童相关疾病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使更多患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