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2月14日 星期
召陵区万金镇栗门张村
肘胳:传承百年焕新彩


栗门张村的肘胳表演。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郭 瑞

一名成年人用铁架子将一名幼童托举在空中,伴随着锣鼓声欢快地扭着舞步……这项被誉为“空中芭蕾”的传统民间艺术叫肘胳。在召陵区万金镇栗门张村,肘胳表演从清光绪年间便有了。一百多年来,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渲染着节日的欢腾,也在这片土地上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胳膊肘上“唱大戏”

肘胳是民间舞蹈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已有数百年历史。肘胳表演分“座子”和“架子”两部分,由体格强壮的成年人将一副像“铁坎肩”的架子卡在双肩和胸前,身穿戏袍,将“铁坎肩”遮挡在里面。“铁坎肩”中伸出一个铁架,架上有一个小座椅,一名幼童坐在上面,穿上长裙戏服,遮住铁架和座椅。两者一大一小、一上一下,由铁架联结在一起,整体造型高大,将近3米。两人伴着锣鼓声进行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2月11日,记者来到栗门张村,村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精彩的肘胳表演吸引了很多村民观看。托举者随着欢快、奔放的音乐,以腰部为轴心扭动双肘,踏着鼓点有节奏地来回走动。上边表演的小孩拿着鲜艳的彩带随着音乐起舞,场面欢快、壮观。

今年47岁的村民张红霞从3岁开始就坐上铁架子跟父亲一起表演肘胳。采访当天,在架子上表演的其中一个孩子是张红霞3岁多的孙女。“孩子越来越胆大,比前几次表现好多了。”张红霞笑着说,每年春节期间,该村的表演者都要进行十多场演出。今年春节,他们还受邀去景区表演了几次,非常受欢迎,现场掌声不断。

发黄老账本记录传承史

2003年张红霞进入村委会工作后,开始致力保护、传承村里的肘胳艺术。谈及肘胳在栗门张村的发展史,张红霞从上了锁的抽屉里拿出两本已经发黄、有老鼠咬过痕迹的账本。“这里面详细记录了一百多年前我们村肘胳表演的人员和收入等情况。”张红霞说。

根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栗门张村便有了肘胳表演。“其实俺村的肘胳表演比这上面记载的时间还要早。记录肘胳表演的账本原有四本,1960年前后有两本被老鼠毁坏。那时候大家还不懂它的价值,就把损坏严重的两本烧了。”今年87岁的村民张丙道告诉记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栗门张村的肘胳表演深受人们喜爱。他们不仅在自己村里演出,还经常在周边村庄演出。晚上大家伙挑着灯笼看,有时候能演一夜。

张红霞告诉记者,据老一辈人讲述及她搜集的史料记载,肘胳表演最早是一种祭祀方式,据传坐在上面的孩子可以消灾免祸,长大后能降福添寿。因此,许多家长以自家孩子曾演出过肘胳为荣。一百多年来,栗门张村的肘胳表演几乎没有停过。经过代代相传,村子里很多成年男性和三四岁的幼童都能进行表演。

一百多年间,肘胳这项民间艺术在栗门张村有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肘胳表演对于表演者各个方面要求严格:其一,扛架者要身强体壮,还要把握重心平衡;其二,铁架上的孩子必须有定力,立于高处不畏惧,还要进行精彩的动作表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以及人们的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看肘胳表演的人少了,愿意演出的人也少了,这项传统艺术一度面临失传。

传统文化

焕发时代光彩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肘胳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表演肘胳虽然只有两人,但表演者要经历化妆、着装、上架、下架等很多程序,每一组人演出都需要五六个人协助。组织一场演出,加上乐队大概需要五六十人。

每年从春节后到元宵节前这段时间,栗门张村都要组织村民进行表演。从儿时坐在架子上表演到成年后扛架子,张高松对肘胳表演有深刻的体会和成熟的经验。“我7年前开始担任扛架者。铁架子约15公斤重,再坐上一个孩子,一场表演下来很不容易。”张高松说。即便如此,在他看来也必须坚持演出,因为群众需要这种艺术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传统艺术也需要传承创新。在栗门张村,和张高松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只要有演出,大家都是招之即来,无条件奉献力量。这是肘胳在栗门张村得以传承百年的基础。

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保障。栗门张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群众参与文化事业的情绪高涨。肘胳表演正在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绽放新的光彩。“目前,肘胳有一些表演动作已经失传了,有的工具也变旧了。下一步,我们准备更换新的表演工具,并培养一批专职演出人员,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潜力,让传统艺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良性循环。”栗门张村村支书张军伟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