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元宵佳节。元,意为“一”,正月为农历一月;宵,意为夜。元宵则是每年的首个月圆之夜。西汉司马迁编制《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下无数吟咏元宵节的诗词。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一诗展示了大唐王朝元宵节的盛况:“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唐朝的首都长安实施宵禁。但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却取消宵禁,以方便百姓赏灯。在这三夜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以至于长安城里车马塞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写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自由地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宋代元宵张灯的日子自太祖开始增加为五天。皇帝们甚至标榜“与民同乐”,在元宵节的晚上登楼与近臣饮宴。因为放灯时间延长,商人无不绞尽脑汁推出新型花灯。猜灯谜活动使得元宵的节日习俗更加丰富。“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大文豪苏东坡告诉我们宋代的元宵节盛况空前。范成大也有诗称:“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女诗人朱淑贞也在《元夜》中吟道:“夸豪斗彩连仙馆,坠翠遗珠满帝城。一派笑声和吹鼓,六街灯火庆升平。”这些诗句反映在宋代元宵节,人们不仅能观灯赏景,还可以看到歌舞社戏的场面。
元代大诗人元好问笔下的元宵节,光影摇曳含蓄动人。在《京都元夕》一诗中,“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宵的热闹场面,游人们穿着华丽,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花灯。“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这个穿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诗人用短短的诗句,写出了元宵夜的盛世繁华。
明代诗人唐寅的《元宵》意境优美感人。“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紧密结合元宵节的特定环境发出感慨。明代张灯的日数自太祖始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多彩的灯火使新春佳节的娱乐活动达到高潮。“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以感慨结句,“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在诗词中回味元宵节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