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2月14日 星期

赏虎文物 品虎文化


青玉虎佩

虎形鎏金席镇

图片由市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 尹晓玉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虎文物在造型、审美、内涵以及象征意义上,都体现着当时、当地的厚重历史与文化特色。我市博物馆里都有哪些跟虎相关的藏品?它们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近日,市博物馆文保专家朱振甫向记者介绍了“青玉虎佩”和“虎形鎏金席镇”这两件馆藏文物。

青玉虎佩 随身佩戴寓意吉祥

“贾湖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各种形制的绿松石串饰、坠饰,可见八九千年前,人们就有戴佩饰的习惯。《礼记》中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人认为君子应该温润如玉,所以我国很早就有佩玉的习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生肖玉就已开始频繁出现,玉龙、玉虎较为常见。生肖玉通常指的是动物造型的玉雕,它反映了动物的习性特征,并被赋予吉祥的寓意。”朱振甫告诉记者,传世和考古发掘出土的虎形玉器多做佩饰之用。

市博物馆收藏的虎形玉佩是战国时期的物品,青玉所制,呈扁平片状,长5.2厘米、高3.7厘米、厚0.4厘米,整体雕成半蹲卧的虎形,昂首作回首状,长尾向后卷起,上唇上翘,下颌及颈部钻两个小孔,用来系绳索。“这块玉佩做工精美,通体以浅浮雕技法雕成圆润的云雷纹,是战国时期贵族阶层佩戴的饰品。”朱振甫说。

虎形铜镇 防席子卷边之物

汉代时期,席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起居坐卧皆用席。一般人家的席用蒲草、竹子等编制,贵族用的席边沿多加装饰,非常华美。如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草席以麻线束为经、蒲草为纬,编法与近代相近,边沿包青绢或锦。皇帝后宫用的席子更讲究。据记载,汉成帝宠赵飞燕姐妹,她们住在昭阳殿时用的席子是用熊的毛皮作边沿装饰,毛长一尺多,睡觉时把毛盖在身上,在远处根本看不到睡觉的人。

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人们常在席子的四角放物品来压住,这种物品古时叫“镇”,一般用铜制成。各地考古发掘的铜镇完整的一套皆为四枚,镇的高度、大小不等。为避免牵羁衣物,铜镇的造型基本趋向于扁圆的半球体。汉代出土最多的动物形镇常见的有虎、豹、鹿、熊等。虎作为四方神兽之一,以虎作镇不仅能压住席子,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在出土的铜镇中虎形镇比较常见。

“我市博物馆现存的一枚鎏金虎形铜镇,通体呈盘卧状,长6.4厘米、宽3.4厘米、高4厘米。”朱振甫说,这枚铜镇中的老虎闭目抿耳,前肢弯曲抱住后身,通体鎏金,非常珍贵。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