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博老师和妻子在书房读书。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提及阿博老师,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阿博老师的真实名字叫刘博,今年36岁,是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多年来,他致力于中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推广。“读书是我最大的爱好。”4月4日,阿博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高中时与书结缘
走进阿博老师的书房,仿佛置身于图书馆,浓浓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书架占据两面墙,通顶而立,上面摆满各类书籍。在氤氲书香中,阿博老师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故事和心得体会。
记者注意到,在阿博老师的书架一角,有数十本泛黄的书籍。“这些书是我父母的,比我的年龄都大,很有年代感。”阿博老师说,他的父母都喜欢读书,不过他与书籍结缘是上高中时。课堂上,语文老师经常讲解名著中的精彩片断,令他对名著类书籍心驰神往。高中时,每个月他都会省下几十块钱的生活费购买名著类书籍,买来后就迫不及待地阅读。“像《封神演义》、四大名著等,都是我在高中时读完的。上大学后,我更是在世界名著的海洋里尽情遨游。”阿博老师说。
每天书不离身
2009年参加工作后,阿博老师依然坚持每天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率,他特意制订了读书计划并严格执行。“有一年暑假,我看了30本书,写了近60篇读书笔记,感到很充实。”阿博老师说。
除了读书,阿博老师还喜欢买书。“畅销书、自己喜欢看的、别人推荐的书我都会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大书架上塞满了书。”阿博老师笑着说,“我的淘宝购物车里加了很多喜欢的书,但现在不敢轻易下单了,因为家里没地方放了。”
阿博老师有一个习惯——出门带书。“我随身背个包,里面装着书,走到哪儿读到哪儿。”阿博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教室里、操场上、办公室里,都留下了他读书的身影。“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时候会把书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猜里面装了什么书,再给他们讲书的内容。”
在阿博老师看来,除了阅读纸质书籍,听书也是一种阅读方式。每天上下班途中,他都会戴上耳机听书。每天晚饭后,他和爱人都会来到书房,在阅读中享受生活的美好。“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各自阅读,读后进行交流。”阿博老师说,他喜欢看历史、传统经典书籍,爱人喜欢看悬疑、侦探类书籍,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交流。“最近我在看《资治通鉴》《黄帝内经》和哲学方面的书籍,爱人在准备医师资格考试。我们晚上就面对面坐着,各自忙各自的,遇到感兴趣的话题会讨论一会儿。”
2021年,他想再读《红楼梦》。当时他执教小学四年级,便萌生了带领全年级500多名学生共同阅读四大名著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赞同。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每天读两三回,最终共同读完了《红楼梦》。之前,他还带领学生读完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读书,给他们讲解,我要提前精读,为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学生愿意读、争着读,班里的读书氛围特别浓。”阿博老师说。
2021年,他和另外一位老师搭档,定下了“日读百页”的读书目标,互相监督。一个学期下来,两个人的收获都很大。“读书这件事,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大家一起读可以走得很远。”阿博老师说。
让更多人从阅读中受益
在阿博老师的书架上,中华经典书籍居多。对于中华经典,阿博老师有着独特的感情。2011年起,阿博老师开始推广 “诵读中华经典,助推全民阅读”活动。课堂上,他带领孩子们诵读《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并成立诵读小组,暑假时就带领学生进行晨读。“这些经典我读了有七八百遍,里面的每一句话都熟记于心。每次读后,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阿博老师说。
2014年,阿博老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利用业余时间发表教育教学、家风家教随笔。截至目前,已发表900余篇,原创的有400余篇。从2015年起,阿博老师利用节假日到北京、山东、河北、湖北、湖南等地,宣讲自己的读书心得。近两年,受疫情影响,作为河南省青年讲师团成员和漯河市百姓宣讲团成员,阿博老师又通过钉钉、抖音、小鹅通等网络平台成为“宣讲主播”,应邀参加了山东、浙江、上海、贵州、福建等地的线上宣讲活动,以“后疫情时代的文化自信”和“说文解字话战‘疫’”为主题,宣讲中华文化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年底,他组织成立了“子曰网络研习班”,每周通过钉钉群分享教育课程,让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从中受益……
“读书是一件令人轻松愉快的事情,有时间就读,遇到喜欢的书就读。通过读书,你会发现自己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之所以坚持推广经典诵读、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想让更多人爱上阅读,让更多的人从阅读中受益。”阿博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