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遂法在他的“臧记打铁炉”打制铁器(临颍县文化馆提供)
编者按:
打铁、木工、竹编、布艺……漯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艺,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承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那些老手艺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从本期开始,本报编发“传承老手艺 留住老行当”系列报道,记者带你领略传统手艺人指尖下的风景,讲述他们的执着坚守,以期这些老手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保护和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本报记者 尹晓玉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耕作方式走向机械化,传统打铁技艺日渐没落,铁匠越来越少。但在临颍县台陈镇,至今还有一家叫“臧记打铁炉”的铁匠铺存在,老板臧遂法35年如一日,坚守、传承着古老的打铁技艺。
今年53岁的臧遂法是临颍县台陈镇田庄村人,他的父亲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有名的铁匠。“我父亲15岁学习打铁,先在一家铁匠铺做了三年工,又学了三年技艺,最终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铁匠。”臧遂法告诉记者,他父亲曾在临颍的铁冶社、农具厂工作。1985年,父亲带着臧遂法兄弟三人在临颍县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铁匠铺。
“铁匠炉火红一红,抵过木匠两三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打铁盛行,臧遂法家的铁匠铺生意红火,在当地小有名气。
打铁技艺看似简单,却并不好学。谈及自己学打铁的经历,臧遂法说,他从十二三岁开始,每天放学后就给父亲打下手,最初是拉风箱。父亲开铁匠铺那年他15岁,正式开始跟着父亲学打铁。苦心学艺三年,他基本掌握了各种铁制品的锻造技术,民间使用的各种铁器,他只要看一眼样品就能打出来,更擅长打制镰刀、菜刀、锄头、铁锨、镢、镐、斧等。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各种原始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制品的机械化生产也逐渐取代了手工,但臧遂法手中的打铁锤始终没放下。2005年,臧遂法和弟弟分了家,自己在临颍县西街菜市场开了家名叫“臧记打铁炉”的铁匠铺。如今,使用传统农具的人越来越少,打铁生意日渐冷清,但臧遂法打铁技艺高超,产品依然深受当地人喜爱,每天都有不少人到他的铁匠铺里购买或修补刀具、农具,他也经常收到制作耙齿、撬杠、吊环等铁制品的订单。
“打铁要先用炭引火,将火炉烧热。”臧遂法从事打铁已有35个春秋,对这门技艺的流程烂熟于心。火炉烧热后,臧遂法用铁钳夹起铁块放入炭火中,烧至通红,再完成熟火、打胚、修剪、冷锻、冲孔、粗磨、细磨、开刃、手工细磨等工序,最终制作出一把刀具。他告诉记者,即便一把普通的刀具,也需要至少30多道工序。民间流传有“人生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的说法,“打铁还得自身硬”“打铁要趁热”等俗语,都印证了打铁是一份苦活儿、累活儿。
在臧遂法看来,虽然机器批量生产的铁具精致、好看,但经历淬火和打磨的传统手工铁具更经久耐用。“打铁除了需要力气,还要心细,更需要经验。要打制出耐用的铁具,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火候。”臧遂法说,虽然打铁是个苦差事,也挣不了多少钱,但他从没想过放弃。
在临颍县文化馆的帮助下,今年,臧氏打铁技艺成为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臧遂法也成为临颍打铁技艺传承人。“我儿子也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打铁。这两年他虽然在干别的工作,但一直在练习打铁。”臧遂法说,打铁技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他要让这项技艺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