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竹编是将竹子剖开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在临颍县杜曲镇贾徐王村,很多村民精于这项技艺并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竹编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然而,在贾徐王村,还有一些老人凭着对这项传统手艺的热爱,在坚持编织着。
贾徐王竹编源于汉代
临颍县杜曲镇位于颍河故道,自古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以竹、木、柳、荆、铁为代表的手工艺十分发达。其中,贾徐王村的竹编最为有名。致力于该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村民贾永甫告诉记者,据村史记载,贾徐王村的竹编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相传汉和帝刘肇第三女刘利下嫁于胶东侯贾复的重孙贾建,封地为颍、阴、许三县。刘利死后葬于贾姓祖源地,也就是今天的贾徐王村南。
贾建的后代中有家族世代为公主刘利守坟。为了生计,他们以竹编为业,延续至今。主要制作竹床、竹躺椅、竹筐、竹筛、连杆竹耙子等物品。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在村里做竹编制品,换取生活必需品,或去周边地区做竹编师傅。千年时光里,岁月在指尖流转,村民们一代代传承竹编技艺。
新中国成立后,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少村民利用竹编手艺养家糊口,改善生活。改革开放后,一些村民开始从省外大规模采购竹材,在村里加工竹笆致富,也让贾徐王村一度成为省内最大的竹笆生产基地,涌现出我省第一批万元户。
老艺人匠心传承60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编制品作为生产、生活用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然而在贾徐王村仍有一些老人在传承这门老手艺。
今年78岁的贾建成十多岁就跟着父亲和村里的老人学习竹编技艺,能制作竹床、竹躺椅、竹筐等生活用品和农具。在艰苦的岁月中,他靠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家老小。他的双手在漫长岁月中被竹条磨得非常粗糙。但直到今天,他依然没有停下编织。这份热爱也给了他回馈——目前,他和老伴靠竹编一天能收入百余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去年,村里建竹楼时,他毫不犹豫地捐出1000元钱,用于支持村里的竹编事业。
“现在主要是编竹筛、竹篮,要的人可多。”贾建成告诉记者,不知不觉中他已经与竹编打交道60多年,总想着这门老手艺不能丢下。只要还编得动,他就会一直编下去。
让传统技艺再现活力
贾伟峰今年50岁。“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姐妹多。为了讨生活,我15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竹编。”贾伟峰说,竹编是精细活儿,一件成品要经过选竹、劈篾、拉丝、编制等多道工序,很考验人的耐心。他常常在凳子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手上满是茧子。他悟性较高又肯吃苦,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术。30多年的光阴匆匆而过,贾伟峰靠着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不断创新、改进,让自己的竹编制品更适合新时代人们的需求。
一上、一下,穿入、拉出……一条条竹丝很快就在他的指尖下连成一片。“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传统物件既环保又美观,开始在日常生活中选用,其中盛馍、洗菜的竹筐最受欢迎。为了能与时俱进,制作出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要求的产品,我经常跟着手机视频学习竹筐编织的新花样、新技术。”贾伟峰说,闲暇时他就在家编竹筐,拿到菜市场去卖,五六十块钱一个,很快就会被抢完。有时他也送给村里人用。
“最近我在学竹编垃圾篓,做了几个样品,很抢手。”贾伟峰说,竹编已陪伴自己30多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他挚爱的技艺。他会努力将这门家族手艺传承下去。
为了传承传统技艺,2020年,贾徐王村召集村内竹匠建起两座竹楼,用于存放、展示村里的竹编制品,也成为村里一处景观。“未来,我们打算组建一支专业竹匠队伍,传承竹编技艺,打造特色产业链,让我们的竹编手艺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乡亲们致富的载体,加速乡村振兴。”村支书贾国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