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8月8日 星期

刘志杰:寻访古桥 保护古桥


刘志杰在测量双龙桥。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旭

我市水道纵横,桥梁众多。在乡村,至今仍有一些古桥虽历经沧桑却屹立不倒。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位热爱古桥的老人,他叫刘志杰,今年65岁。于他而言,古桥是岁月的见证、历史的积淀。

刘志杰此前在我市城建部门工作。2015年,河南省桥梁建筑文化与技术高层论坛在我市举办。参与其中的刘志杰在论坛上对桥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退休后,他走遍我市三区两县,寻访古桥。

寻访

古桥的过程并不轻松,刘志杰通常自带干粮,饿了就在田间地头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儿矿泉水。有时也会有热心村民留他在家中吃饭,这让刘志杰很感动。

调研古桥时,刘志杰会用随身携带的尺子测量孔高、跨径等,然后一一记录下来,并多角度拍照。有时为了拍摄桥梁下方雕刻的图案,他甚至赤脚下水。“有一年冬天,我到临颍县拍摄一座古桥。当时雪刚融化,我和朋友双脚陷在桥下面的淤泥里,费了好大劲儿才走上岸。”刘志杰说。

刘志杰表示,北方古桥造型较单一,大致分为拱桥和梁板桥。更让他感兴趣的是古桥背后的故事。每找到一座古桥,刘志杰都会先向当地村民了解其历史,收集资料。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范寨村的状元桥曾吸引刘志杰多次前往。“咱们省叫状元桥的古桥起码有二三十座,但有故事的很少。”刘志杰说。

清道光三年,武状元张从龙出生于范寨村。道光皇帝曾为他在家乡修建了状元府、状元阁和状元桥。“张从龙是晚清民族英雄,曾参与抵御外敌侵略,让村民引以为傲,关于状元桥的故事在范寨村代代相传。这就是古桥的文化影响力。”刘志杰说。

位于舞阳县文峰乡金庄村三里河上的曹家桥建于明代中期,是目前我市唯一有活水流经的古桥。去年夏天,我省多地突遭强降雨侵袭,三里河水位暴涨。由于河水不断冲击,曹家桥存在坍塌风险。今年,舞阳县政府划拨专项资金重修曹家桥。刘志杰作为顾问,参与了曹家桥重修的全过程。“重修古桥必须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修旧如旧,尽量不要进行迁移。离开了‘出生地’,古桥就会失去生命力。”刘志杰说,“曹家桥在保持原貌的情况下完成了重修,对我市古桥保护工作来说是件大事。”

为了研究古桥,刘志杰翻阅了《郾城县志》《舞阳县志》和《临颍县志》等资料,发现上面记载的古桥数量在百座之上,但目前保留下来的仅有20余座。让刘志杰担忧的是,并非所有古桥都能像曹家桥一样被重修。采访当天,记者和刘志杰驱车前往源汇区问十乡问十村。这里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三孔石桥,名为双龙桥。古桥桥体虽遍布岁月侵蚀的痕迹,但桥上的雕刻精美,彰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古桥南侧尚存的龙首依稀可见往昔风采。一丝不苟地收集完双龙桥的最新资料,刘志杰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问十村。“这座古桥的桥面和桥拱都出现了裂痕,有坍塌的可能性,也急需重修。”刘志杰说。

寒来暑往,刘志杰寻访了我市几乎所有古桥,收集了大量文史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编纂了《中桥桥城·漯河(一)》和《中桥桥城·漯河(二)》,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古桥展现在世人面前。

7月22日,第九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召开。受疫情影响,国内古桥研究者、爱好者齐聚线上,共话古桥保护。刘志杰在会上发言,介绍了小商桥、曹家桥、状元桥以及漯河的古桥文化。

研究古桥是刘志杰的爱好,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桥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古桥是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不能在我们脚下被废弃。”刘志杰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