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开学是一件特别有仪式感的事情。
孩子几岁入学
古代教育并不普及,在入学年龄上也没有严格要求。
东汉《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尚书大传·略说》则有“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的记载,即十三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即十五岁入学。由此可见,从周朝至汉朝,只要在八岁至十五岁之间都可读小学。
值得注意的是,此“小学”非彼“小学”。古时的“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汉代“小学”则以文字、训诂、音韵为教授内容。汉代“小学”也是文字学的别称。
隋唐时期,学生的入学年龄要比之前的朝代提前一两岁,即六七岁入学。如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
明清时期依旧沿袭“弹性入学”的传统。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十四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到清朝时,一般入学年龄为七岁以上、十五岁以下。
古代的开学时间
古代中国一切围绕农事展开,“农闲搞教育”,开学时间各个朝代都不同。
在汉代,据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有三个入学季:正月农事未起时、八月暑退时、十一月砚冰冻时。其中“八月暑退”与现代开学时间最接近。
到了南北朝时期,开学时间相对统一,冬季入学成为主流。《北齐书·李铉传》中便有“春夏务农冬入学”的说法,开学大概是农历十月。陆游《秋日郊居》一诗中云:“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即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此外,古代开学时间还与学期长短相关。古代的学期短则三个月长则一年。冬学多“三月制”,相对较短。以明代为例,一般从每年农历腊月到次年三月。如果是“八月制”和“十二月制”,一般都是春季入学。八月制“上元(即正月十五)入学”,“八月终解馆”;十二月制“正月望后启学”,“岁暮罢馆”。
“开学典礼”的仪式
在古代,新生入学有隆重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和开笔等环节。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举行拜师礼。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脩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所谓六礼束脩指的就是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给先生的六种礼物,分别为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和红豆(红运高照)。
行过拜师礼再“净手”。洗手寓意净手净心,希望学生在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开笔是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古代读书人只有开笔后方可入学读书。这是开学礼的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