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李季
在城市生活久了,总会想起老家门前那条路。近年来,每次回乡,都会看到那条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着。
记忆中的那条土路非常窄,两头牛交错而过,都难免碰上肚皮。路这边的小草说悄悄话,一定会被路那边的蚂蚱听到。
路不长,十几分钟即可走完。路的两边是庄稼地,西边的地势较低,种着稻子、芋头;东边的地势较高,种的是西瓜、豆角、芝麻。稻田间有水渠,连着两方池塘,夏天涨水时,这条路会被淹没,村里人出来进去,要挽着裤腿蹚水而过。调皮的孩子在路中间挖坑,放进荆棘、搭上树枝、盖上土,伪装成陷阱,妄想让人和牛羊陷进去,总被“狡猾”的大人识破,三两锹土就给填住了。
孩子们经常在这条路上拍纸板、跳房子、滚铁圈儿,或趴在路两边的草丛里掷泥块儿玩打仗。很多时候一边玩儿一边等干活的大人从地里回来,或是等去县城卖菜的父亲挑着空竹篮回来,然后钻进竹篮里,兴高采烈地让父亲挑回家。夏天,女人们经常去河滩割草,晒干后用来做饭,我们也经常跟去在河滩玩耍。所以,我们对这条路的西段很熟悉,而路的东段及路东头的村子则是相对陌生的地方,印象中就去过几次。
记得进村后第一所房子是个铁匠铺,里面热气腾腾、“叮当”作响。后来,村里磨豆腐的朱家在路边搭了个房子卖豆腐,不久又有人家挨着豆腐坊搭房子,开理发店、卖卤肉、卖烟酒、修自行车,很是热闹。
阡上蝶舞,陌上花开,乡间的土路虽能给人美好的想象,对我们每天都要走很多遍的人而言却有太多不便——晴天灰尘多,穿一双新鞋出去一趟,回来就是灰头土脸的;雨天泥泞不堪,没走几步,鞋和裤腿就甩满了泥。村里谁家盖房子,拉砖、拉沙子都要靠架子车,拖拉机进不来。从外地开车回来,车只能停在河堤上。
十年前,河上新修了大桥,我们去县城不用再乘木船了,村里人去城里卖菜不必再挑担子了,而是骑电动三轮车,不仅省力气,还拉得多。后来,水泥路又修到了村里,老家门前这条路加宽加高,两辆车完全可以交错而过,夏天涨水时节也不再被水淹没,最重要的是我们不用再和泥泞“纠缠”了。
十年后的今天,站在桥上望去,路两旁那些临时搭建的草房子都建成了两层小楼,开着超市、诊所、饭店,小车可以直接停在路边。饭店因经营正宗农家菜吸引了很多城里人和路过的外地人,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