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9月26日 星期

豫剧沙河调 传唱两百年


开栏的话:

沙河调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自清朝中期起在沙颍河流域传唱至今,2015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1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本版自即日起开设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的《漫谈豫剧沙河调》栏目,请戏剧专家和沙河调研究者为广大读者介绍沙河调的艺术特色、代表性剧目以及当前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张自立 口述

本报记者 于文博 整理

张自立,1941年出生,沙河调老艺人。他13岁学戏,15岁开始登台演出。一生工花脸,兼须生、丑等行当;曾师从沙河调名家曹江、魏金喜、李顺等,被誉为沙河调“活化石”。1998年从市豫剧团退休后,张自立致力沙河调的研究、传承工作。近日,张自立向记者讲述了有关沙河调的前世今生,记者对此进行了整理。

沙河调和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并称豫剧四大流派,产生和发展于沙河流域,自清朝中期相传至今,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漯河、周口、商水、沈丘等地都是沙河调的发源地和流行地区。

“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漯河自古就是繁华的水旱码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各种民间艺术流派也在此荟萃。清朝中叶,眷戏和罗戏在漯河盛行一时,清地方政府却以老百姓整日跑着看戏荒废了农桑以及戏文中传播“淫词俚语,有伤风化”为由给禁了。

此后,其他剧种纷纷乘机登陆漯河:梆子、越调、楚剧、汉调等百花齐放、相互融合。眷戏和罗戏艺人也在这种融合中重新找回了舞台。当时,河南梆子因与罗戏和眷戏的发音、道白及表演的程式接近,传入漯河地区后深受欢迎。生活无着的眷戏和罗戏艺人大多融入梆子戏班,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梆子戏——本地梆。

20世纪50年代末,河南省一次文艺座谈会中,当时的省文化厅副厅长、著名文艺理论家冯纪汉提议,根据流传地域、演唱特色等,把豫剧归纳为豫东、豫西、沙河和祥符四大流派,得到文化界和戏剧界的广泛认可,本地梆从此成为沙河调。

沙河调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唱腔激越,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的艺术特色,还融合了武术、器械表演等,形成不少“绝活儿”。独特的艺术风格让沙河调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在沙河两岸久久传唱,曾经漯河大大小小的庙会上都有沙河调演出。每次演出,场下观众的掌声震耳欲聋。一代又一代沙河调艺人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成为名角儿,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

1956年,沙河调剧目《白莲花》参加河南省戏曲会演,获得多个奖项,沙河调再次得到各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沙河调剧目《雷音寺》《反徐州》《卖华山》参加了河南省戏剧流派会演,观众反响热烈。

作为地方剧种,漯河艺人对沙河调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沙河调的传承全靠老师口传心授,后来也有老师通过谱子教学。传承方式虽有改变,但沙河调艺人学艺的认真态度从未改变。每排练一场戏,哑排、响排、花排、彩排等,精益求精,推动着沙河调艺术不断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沙河调的传承发展,通过走访老艺人等方式,录制和整理了很多沙河调传统剧目的唱腔、唱段,整理出不少剧本,并出版了沙河调专著《铿锵悠扬沙河调》。2015年,沙河调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1年,沙河调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漯河这一方沃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沙河调这一戏曲艺术的明珠。作为一种依沙河起源、兴盛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沙河调是漯河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见证着漯河的发展和漯河人的精神风貌。我们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获得更好的传承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