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9月29日 星期

河洛大地的黄河文化图谱 ——读李佩甫《河洛图》


■吴继红

长篇小说《河洛图》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历经十年打磨而成的。它记录了康氏家族百年荣辱的兴衰史,是一部描摹河洛大地百姓生存百态的壮美图谱。作者以河南巩义康氏家族为原型,着力描写了以康秀才、周亭兰、康悔文为中心的几代人由“耕读世家”走向“中原财神”的创业史。书中塑造了康秀才、周亭兰、康悔文、仓爷、泡爷、马从龙、念念等众多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整部作品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和以往作品对原野大地的叙述挖掘不同,作者这次把眼光放在了河洛文化对商业经济孕育作用的探索和挖掘上。康氏家族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受慈禧太后封赐而名扬天下。作者把康家繁盛的原因归结于河洛文化的孕育,归结于康氏“留余”“仁信”的治家传统。在作者笔下,康氏家族是河洛大地的财富符号,也是黄河流域的儒家文化符号。康秀才是河洛文化的化身,他给孙子康悔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教他仁、义、礼、智、信。在创业的过程中,康氏家族面对命运的倾轧、时代的胁迫,顺势而动,屡次起死回生,就是因为坚守了这五个字。康氏家族还有一个家训是“留余”——看似朴素的几个字,却蕴含着“以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的理念及“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的大智慧、大胸怀。小说两次写到了黄河决口的灾难,一次天灾、一次人祸。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厄,康家人始终具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大是大非面前忠于国家,在巨额财富面前心系百姓,在恩怨情仇面前宽以待人,始终践行“留余”二字,这才让家族一次次起死回生。

可以说,正是这种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才使得康家数代人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屡次立于不败之地。这文化根基是河洛文化的独特气韵,更是黄河文化的默默浸染。《河洛图》中还刻画了其他小人物,虽各自人生际遇不同,也都深受着河洛文化的影响,各有各的道德坚守和情怀:马从龙的刚直不阿、行侠仗义,断指乔的信守诺言,仓爷的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周亭兰的光明磊落、隐忍大义,一品红的知恩图报……这些小人物在人生际遇的一次次急剧变化之中无论多么穷困、多么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坚守。这种精神正是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河洛精神与黄河文化的孕育及潜移默化。

《河洛图》将社会变革时期国运的兴衰与个人在大时代漩涡中的挣扎,通过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贴合勾勒出了一幅当时中原大地社会经济、河务治理、官私商运等风土人情的画卷。文中既有民间商业文化与封建官僚之间的深刻矛盾,又有人与人之间、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情感利益纠葛。康氏家族的浮沉、运与命的倾轧、时与势的胁迫,构成了故事的核心内容。

李佩甫曾表示:“中原能够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有原因的。所谓的‘文明’,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把前人的经验、智慧以及用血泪凝结的教训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传给后人,这才叫‘明’。所以,一代一代的后人以读书为做个‘明白人’为始,这就是《河洛图》要阐释的意义所在。”《河洛图》不失为一部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精品力作。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