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新华
我上小学时,还没有条件接触太多的文学读物。我性格内向,不太擅长和同龄的女孩子交往。在学校,除了上课,就是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看书。看得多了,作文也好起来。记得从三年级开始,我写的很多作文都会作为范文在班上念,有时也会被贴在学校的阅报栏里展示。我的自信就是在老师夸奖我作文写得好的时候慢慢建立起来的。老师每一次的表扬,我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母亲,母亲舒展的笑容愈发鼓励我努力学习。
升入初中时,各种文学读物渐渐多了起来,金庸、琼瑶的书开始在同学间传阅。我比较喜欢世界名著。那时候课业还不繁重,但凡能借到的文学类书籍,我都会如饥似渴地去读。记得上初二时,有个同学从别人处借了一本《简·爱》,只给了我一个晚上的阅读时间。拿到书的喜悦和时间的紧迫让我连夜把它读完了。简·爱——这个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女性,她瘦弱身躯下蕴藏的反抗及平凡外表下隐藏的独立人格彻底征服了我。我还读了《复活》《红与黑》《斯巴达克斯》《茶花女》《呼啸山庄》等。在和文学作品最初的心灵对话中,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美学的认识逐步形成,也在阅读中慢慢地完成了自我教育。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太多学习压力的年代,我和书中的人物一起悲喜、一起思索、一起憧憬。那是我青春时代最难忘的记忆。
通过专注的阅读,我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毕业后,恋爱、结婚、生子,生活的负荷一下子让我无暇顾及对文学的热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在博客上记录育儿心得、会坚持阅读,只是分给写作的精力少之又少。
2016年5月,我在媒体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突然就有了写文章投稿的冲动。我打开电脑,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还获了奖。2017年5月,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征集和高考有关的文章,便又一口气写完了《姐姐的高考》,并很快被媒体刊登。看到自己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我对文学创作更有信心了。
有时候,因为工作忙碌,我也会停笔一段时间。不写作时,心里面会觉得慌慌的。“去写文章吧,去传达正能量,去传递美好和真诚。”这样的声音像是一种召唤,督促我在键盘上敲下一个个有温度的文字。
有时候,我会想,文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梦想,是思考,是鞭策?或许都有吧!文学创作是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是一个让内心日趋完善、强大的过程,是如“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般滋养精神的过程。是的,是文学创作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平和。当文学的精神荡涤心灵的旷野,每一朵花的绽放、每一棵芦苇的摇摆、每一朵云的轨迹,都会打动我的心。通往文学的道路上,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