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贾 鹤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越久,越习惯当地的饮食。味觉也是有记忆的,在时间的驯化下,从抗拒到习惯,直到依赖。
初来漯河时,我总拿各种吃食和老家襄县的吃食比较,自然是老家的占上风。我有一个亲戚,来漯河多年,还是认为襄县的大白菜都比漯河的好吃。我想,除了心理作用,别无他解。
胡辣汤是漯河的标志性食物。初来漯河那会儿,每天上班经过金山路一家胡辣汤店,总看到人非常多。一天上午,我忍不住拐进店里喝了一碗,那味道真是好,配上刚出锅的水煎包,回味无穷。
来漯河之后,我才吃习惯热干面,最初租房的巷子里就有一家。有时中午下班回来,我一个人不愿意做饭,又不想跑太远去吃饭,所以就买了一份热干面来吃。少下点儿面、多放豆芽,一碗溢满芝麻酱香的热干面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中午。
来漯河之前,我从未喝过粉浆面条。我刚上班时,一个大姐邀请几个同事中午去她家喝粉浆面条。做面条的同事半晌回去准备,临近中午,我们几个人结伴前往,几个大姐还买了烤红薯、锅盔。我第一次吃这种带点儿酸味的面条,谈不上多喜欢,印象深的是配菜,水芹爽脆、青辣椒出味儿,一大群人在一起喝粉浆面条,那情景让我记了很多年。
一别多年,一次同事闲聊间说起老槐树粉浆面条如何有名,我好奇心顿起,下班就和一帮同事约饭去了那里。正值饭点儿,店里生意火爆,我们每人要了一碗面条,还点了炒凉粉、卤鸡爪和凉菜。面条入口即化,汤黏味浓。我尤其喜欢吃混在面条里星星点点的花生碎,别样的香。自那次吃过后,这里的粉浆面条就成了我的心头好。
我曾和要好的同事骑行20分钟去吃一碗面,吃完后俩人沿河堤散步消食儿。两点一线的常规生活里,和朋友去吃一碗面成了我们最佳的放松方式——吃的是面,又似乎不是。很多时候,吃什么是次要的,吃饭的乐趣更多的是和谁一起吃。那时,简单的一餐饭的快乐,是为继续埋头工作蓄能,也会发酵成下一次约饭的诱惑。
让我印象深刻的食物还有泰山路口的白吉馍、芝麻叶豆腐脑等。食物总是带给人热气腾腾的慰藉,在饱腹的同时再度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我对吃也是一样。只要对食物还有热爱,就继续在这烟火人间扑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