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

父亲的梦想


■谭艺君

2022年12月22日是父亲85岁生日。

今年8月中旬,一向乐观开朗、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病倒了,经多方治疗依然缠绵病榻,双颊塌陷,瘦骨嶙峋,羸弱得仿佛一阵风都能把他吹走。虽历经病痛折磨,父亲依然初心未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恢复力气,像以前那样每天骑着自行车到画室,重执画笔,完成他的“365”计划。

父亲的“365计划”

父亲一生热爱连环画创作。20多年前退休时,父亲为自己制订了一个“365计划”,就是画365个连环画故事,以他最擅长的绘画形式,每天给孩子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引导他们自信自强、向上向善。他从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精选了孝道、爱国、守法、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10个主题的人物故事,创作了系列连环画《中华文明精粹》。此外,他还创作了《中华字圣许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故事》等连环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从2019年起,父亲开始创作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个英雄模范人物系列连环画。几年来,他风雨无阻地每天骑自行车到画室去创作。“我虽然年事已高,但心中依然有追求、有梦想。退休后我已经画了20年,还想再画20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父亲常这样说。

为了创作英雄模范人物连环画,父亲在80多岁高龄时学会了拼音,以方便用电脑收集资料。父亲常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到新华书店购买书籍。《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现代史》《可爱的中国》《青春之歌》《红岩》《刘胡兰的故事》等,父亲收集、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抄录了数十万字的笔记,从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中提炼连环画脚本。

我女儿就是在父亲的颜料和画稿陪伴中长大的。父亲“365计划”中的故事,女儿是第一个读者。女儿的作文中曾描述姥爷伏案画画的身影、姥爷讲的故事、姥爷用过的一大筐铅笔头……连环画故事贯穿了我们一家三代人的日常生活。

100个英雄,8000幅画稿

去年8月,父亲更换画室,我去帮父亲搬东西。各种书籍、资料以及老花镜、放大镜、铅笔、毛笔、墨水、颜料、一摞摞纸……父亲的东西很多,我一趟趟地搬,最后喘着粗气把一个大麻袋吃力地拖进新画室。父亲慌忙跑过来,打开麻袋,把一摞摞画稿小心地从麻袋里捧出来摆在画案上,仔细地抚平褶皱,仿佛那是无价之宝。

这是父亲几年来的劳动成果:100个英雄模范人物的连环画稿,有8000余幅。

方志敏、邓中夏、叶挺、左权、刘胡兰、江竹筠、李大钊、杨开慧、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闻一多、瞿秋白……我坐在画案前,一页页翻看父亲的画稿。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线条秀丽遒劲、笔墨沉稳凝练,充分展现了父亲70余年的绘画功力。画面背景围绕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活动而设计,情景交融,烘托出人物的光辉形象。绘画时父亲参考了很多近现代人物服饰、桌椅用具、街道房屋、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资料,并进行考证、研究,从而在画面上呈现出真切的时代气息。这100个英雄模范人物,每个人物20幅,从草图到一稿,再到二稿三稿,最后定稿,每个人物都几易其稿,先后要画80幅稿,100个人物就是8000余幅。从写脚本、设计人物形象到构思画面场景,每一笔都浸润着父亲的心血。

翻看到中共党员、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这个人物时,他的事迹再次感动了我。李白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1948年,李白在与党中央进行电讯联络时被捕,1949年5月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时年39岁。父亲为了画好李白这个人物,让我给他拷贝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一遍遍地观看,细心揣摩,借鉴电影创作人物形象、还原历史场景。如今再次翻看这些画稿,革命英雄李白仿佛穿越70多年的时光站在我的面前。他那睿智的目光、坚定的信仰、无畏的气概,令我心潮澎湃。画面总是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英雄、了解英雄、学习英雄,这,也许就是一位耄耋老人耗费数年心血创作这些连环画的初衷。

父亲生病住院期间总是在念叨,担心不能完成自己的“365计划”。稍有好转就下床锻炼,想要重新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到画室去。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父亲让我找来刊登有二十大报告的报纸,逐字逐句在病床上读完,寻找方向指引,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根本遵循,继续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描绘中华优秀传统故事和革命故事。

在绘画时,父亲的精神无比饱满,嘴角一直带着微笑,画笔在纸上纵横,犹如鱼儿在水中游弋,仿佛其中有无穷乐趣。

用一生来偿还84元钱

父亲生于1937年,少年丧父,与我的姑姑和双目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徒四壁,饥饿贯穿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亲戚给了他一本破旧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每日临摹,竟无师自通,在十里八乡因绘画而闻名。

1955年,父亲借了同村伙伴的课本,在割草间隙苦读,竟在300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上了郾城中学。那时他每星期要回家背干粮,后来家里粮食吃完,他面临失学的困境。班主任为他申请了助学金,国家每月发给他4元钱。初中三年,他总共领到84元钱。这84元钱助他完成学业并顺利考入郾城师范,毕业后成为一名乡村教师。1986年,父亲调到新创刊的《漯河报》任美术编辑,在报社工作直至退休。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几乎每天都在画画,从未间断过。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个速写本,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经常在集市上或田埂上画速写。我家有几个装满连环画的木箱,印象深刻的有《十五贯》《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三毛流浪记》等。那时父亲画的连环画经常被《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等杂志刊登。他每年都有年画出版。我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门上贴的都是父亲画的年画。做乡村教师期间,父亲还创办有美术班,教授乡村青少年学画画,他的学生有的现已成为有成就的农民画家。

“我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恩之情。我要用一生的努力来偿还这84元钱。”时至今日,追忆往事,父亲仍深有感触。他总是说,是共产党给了他现在的幸福生活,让他拥有了热爱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遇到这么好的时代,他要抢夕阳余晖,争分夺秒,用画笔讲好英雄人物的故事。“创作过程中,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也深深打动并激励着我,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梦想,也算是报答共产党对我的恩情。”父亲如是说。

老去的父亲把生命最后的温度赋予了笔下的人物,让他们以鲜明的形象穿越历史,时时激励着后辈,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逐梦星辰大海。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