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纪山
农历正月二十五要做懒豆吃,这是旧俗。也是,过年时吃了多日的荤腥,得换换口味。
懒豆是中原一带农家最为普通的饭食,也是大多上了年岁的人爱吃的饭食。说它普通,是因为食材简单易取——将几把黄豆泡后磨浆,一小筐淘洗干净的白菜帮子、干萝卜缨子、野菜、萝卜丝儿,掺在一起,搅拌后入锅烧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本来,白菜帮子、干萝卜缨子都是该扔掉的东西,野腊菜、刺脚芽(小蓟)一类的所谓野菜人们一般很少食用。但如果把它们挑拣一下,黄叶去掉,淘洗干净,与黄豆浆混合在一起,烧熟做成懒豆,便一下子来了个华丽转身,成为一道美味佳肴。
刚出锅的懒豆,浆水被篦出来,佐以盐巴、辣椒、生姜、大蒜调制,配上薄烙馍,吃起来那真叫香。故,乡间一直流传着“烙馍卷懒豆,再吃都不够”。懒豆还不怕凉、不怕剩,越炒越香——“懒豆炒三遍,拿肉都不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不得不佩服先民的智慧,用难以入口的菜叶与几把黄豆竟能做出如此可口的饭食!有时,我也会想,懒豆应该和其他饭食一样,起初并非先民刻意为之,而是在不经意间或无奈的情况下偶尔“撞上”了,才成就了它。
可以说,懒豆是农家特有的饭食,更是农家度灾荒的饭食。遥想早些年,吃的东西紧缺,尤其是灾荒年景,老菜叶、野菜怎么做都让人难以下咽,但不吃就得挨饿。有人偶然发现,将一把黄豆泡软,在石臼里捣烂,和老菜叶、野菜一起放入锅里烧熟,吃起来竟别有一番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入锅的菜的种类越来越多,黄豆与菜的比例日趋合理,慢慢地便流传开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冬春季节常常是红薯糊涂就懒豆。不过,那时的懒豆远没有现在的好吃。原因是豆少菜多,不成比例,豆脑儿“顾”不住菜,吃起来口感极差。
懒豆,上了年岁的人爱吃,既是胃的一种回忆,更是对往昔苦难日子的回望。听老人们说,过去吃懒豆就是巧吃野菜,填到肚里撑饱肚子就行了,哪里还顾得好吃不好吃!现在吃的懒豆用的是啥菜?萝卜丝、嫩白菜、淖过水的嫩萝卜缨子,加上豆脑儿浓稠,煮成的懒豆会不好吃?可是,如此美味的饭食,无论怎样烹饪,很多年轻人都不爱吃。也难怪,没有经历过苦日子挨过饿的人,怎能咽得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