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齐国霞
农历二月二日“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雨水开始增多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志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对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我市老作家马文说,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龙抬头”习俗的最早记载。
马文说,“龙抬头”本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则是在元代之后。“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祥瑞之物,能呼风唤雨、翻江倒海。天下旱涝,庄稼丰歉,全凭它的旨意。据《老漯河说漯河》记载:农历二月二日,春耕大忙来临,所以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龙抬头”寄托了古代人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龙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老风俗,蕴含美好寓意
在我国,每到传统节日或特定时节,许多地方都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那么,二月二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呢?
二月二,理头发。在农历二月二日有理发的习俗,俗称“剃龙头”。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正月理发不吉利的说法。很多人在腊月理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光顾理发店,直到农历二月二日才解禁。马文说,之所以会有这种习俗,是人们认为在农历二月二日这一天理发会带来好运——大人理发能顺顺利利;孩子理发能茁壮成长。所以每逢这天,理发店都顾客盈门。
摊煎饼,打灰囤。“‘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鏊子流。’在漯河,农历二月二日这天有吃煎饼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摊煎饼。摊煎饼用的是萝卜丝或豆芽之类的食材,豆芽的形状类似蝎子、蚰蜒、蜈蚣等爬虫的爪子,把它们煎来吃,寓意除去害虫。从前农村摊煎饼都用鏊子(一种金属制炊具),所以有了这句俗语。”马文说,打灰囤也俗称围粮囤,就是农历二月二日的这一天早晨,在广大农村,家庭主妇早早掏出自家锅灶里的草木灰,用铲子铲着,人走手动,在地上画圈。围粮仓的圈有讲究,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圈围好之后,再把家里的粮食放到粮仓的中间,再有意往外面也撒一点,象征当年的年景好、粮食大丰收。
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 《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文中记载的正是二月二摊煎饼、撒灰等的习俗。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二月二日》诗词中说:“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郊外二月初的美景。一场春雨开晴,草木纷纷从地里冒出新嫩的春芽。所谓菜甲,就是蔬菜或者野菜的叶子,显示这一时段清新活力的自然之美,是撒下种子就可以发芽的春好时段。总而言之,农历二月二日是个大自然万象更新的吉祥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