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3月16日 星期

女子舞龙队 舞出新风尚


韩庄村女子舞龙队在民间艺术大赛上表演。

■文/本报记者 尹晓玉

图/本报记者 王嘉明

锣鼓响起,龙头跟着龙珠转动,龙身翻腾起舞,“龙盘柱”“龙钻洞”“龙跳门”等高难度动作一气呵成。春节期间,来自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姬石镇韩庄村的女子舞龙队在河上街景区的表演让很多观众回味无穷。该村的舞龙表演已传承270多年。这项传统民俗表演是如何代代相传并在新时代重现光彩的?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舞龙是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变化让龙具完成穿、腾、跃、翻、滚、缠等动作,充分展现龙的神韵和气势的一项传统民俗表演。

韩庄村女子舞龙队负责人韩志国告诉记者,据村史记载,早在1747年,韩庄村就有了舞龙队。“关于村里舞龙队的来历,据村民代代口头相传,最早是村里的孩子喜欢把柳条编织成柳圈儿,用麻绳拴着柳圈儿甩着玩。时间长了,大家甩得越来越熟练,花样也越来越多,看起来就像一条龙在飞舞。后来,村里人用纸糊出龙的模样,用麻绳拴着舞。再后来,大家觉得纸龙不结实,就用布制作成龙的形象。龙越做越长,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表演也越来越精彩。”韩志国说,舞龙就这样在韩庄村发展起来,成为节庆时的重要表演项目。

在韩庄村,男女老少都对舞龙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兴趣,很多村民都能舞上一段。村里舞龙队以前都是男队员,随着男性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舞龙表演受到影响。2001年,该村组建了一支女子舞龙队。她们不计报酬、积极参与,利用空闲时间聚在一起训练。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后,为增强观赏性,她们又不断摸索,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如今,韩庄村女子舞龙队有47名队员,其中舞龙者有30多人,均是朴实的农家妇女,平均年龄约40岁,可以舞起两条约26米的长龙。今年57岁的徐秋梅告诉记者,她嫁到韩庄村后第一次看舞龙表演就非常喜欢。村里成立女子舞龙队时,她报名参加,担任舞龙头的角色,一舞就是22年。“舞龙是韩庄村的老传统了。现在俺舞出的动作有‘龙盘柱’‘龙钻洞’‘龙跳门’‘龙单耍双耍’‘龙喷雾喷水喷火’等14个,大部分都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龙头有二十来斤重,我刚开始练的时候身上经常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但因为喜欢就坚持下来了。”徐秋梅说,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整场不停奔跑,一场演出下来,常常汗水湿透衣服。

随着舞龙技艺的日渐精进,韩庄村女子舞龙队的名气越来越大。除了在村里表演,附近村庄有活动或有喜事时也常邀请她们,已连续9年春节期间在河上街景区表演。“现在,我们经常受邀到市区及许昌、平顶山、周口等地方演出。一场演出下来,能得到3000元到5000元的报酬。”韩志国告诉记者,舞龙既能锻炼身体、传承民俗文化,又有了收入,队员们舞得越来越有劲了。

踩着欢快的锣鼓声,金龙“上天入海”,喷洒甘霖,带来吉祥,也给韩庄村带来了新风尚和乡村振兴的能量。近年来,韩庄村获得快速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以上,获得市级绿化示范村、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专业村、省级卫生村、省级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