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16日 星期

《必正与妙常》: 经典剧目在新时代的传承


《必正与妙常》剧照

■张盼盼

近日,由市豫剧团排演的《必正与妙常》深入基层演出的视频火遍朋友圈,深受青年观众的喜爱,不少观看此剧的朋友直呼过瘾。经过二十余场的舞台实践,《必正与妙常》得到了基层群众的认可。

“十部传奇九相思,道是情痴尚未痴。”《必正与妙常》是一部才子与佳人的爱情故事。落第书生潘必正科场失意,无颜回家,就借住在姑母当住持的白云庵中苦读,以期来科高中。不料,潘必正在此遇到道姑陈妙常,一见倾心,两人暗生情愫。经过“送经书、琴挑、偷诗”的试探,潘必正和陈妙常私定终身。两人不合礼法的感情被姑母发现后横加阻拦,姑母催促潘必正启程再次赴考。潘必正怏怏离去。陈妙常抛弃礼法束缚前去秋江畔追随潘必正。最终,两个有情人并立船头,共同面向未来。

《必正与妙常》是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派艺术创始人王素君先生的代表作,创演于1952年,历经几代传承,至今仍有不少剧团在学习和演出,其中“但愿来科才华展、天上人间共团圆”一则在戏迷中广为传唱。该剧溯源于明代剧作家高濓的传奇《玉簪记》,由翁偶虹编剧、周则生改编,王素君、王敬先领衔主演。此次市豫剧团复排《必正与妙常》,创作团队像对待新剧一样重视,从文本梳理到舞台呈现,从舞美设计、音乐唱腔到表演艺术,各个环节都精心处理。剧中“一招一式”均由王素君先生口传心授,是继传承版《桃李梅》后市豫剧团复排的又一部王派名剧。

该剧语言朴实优美,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让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的反面人物,唯一阻碍必正、妙常感情的是身为白云庵住持的姑母。但姑母所为似乎也能理解,因此全剧的精彩呈现全凭演员的表演艺术。《必正与妙常》是文戏,王素君先生说“文戏要演好,走得都是内心戏,唱功、念白、做派都是经过设计的,不能糊弄。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如果细心观看不难看出,此剧中演员的眼神、身段、步法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才得以呈现在舞台上,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有着严谨的戏曲程式。

全剧共六折,围绕白云庵中必正与妙常两人如何谈恋爱这个故事脉络展开,分别是“投庵”中一见倾心,“送经书”的心心相印,“琴挑”中无妻之曲“雉朝飞”的投石问路,“偷诗”中妙常诗词坦白心迹,“逼侄”中的两相分离,“秋江”上有情人终成眷属。通过陈妙常的口是心非,突出了恋爱中潘必正的深情、纯情、痴情。剧中的潘必正以书生形象示人,用琴声表明心迹,勇于追求心中所爱,这种有灵魂、有温度且带有青春力量的人物无论何时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必正与妙常》是一部轻喜剧,其生动之处是依托潘必正的痴情、“逼侄”中姑母与必正的互动、秋江上艄公与二娃子的较劲儿来演绎人物的性格特点。传承版男主角潘必正由王派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杨文丽偕青年演员郭婷婷、蔡月霞、宋华宾、胡瑞乔共同出演。演员们基本功扎实,能生动、细腻地表现潘必正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演员各自的功力。进安的扮演者杨新芳、艄公岳宗宝、二娃子贾传敬亦为本剧增色不少。

剧中舞美设计简练写意,恢复“一桌二椅”,将舞台最大限度留给演员尽情发挥。剧中人物潘必正服装的转变也耐人寻味,这些衣服颜色随剧情发展和人物心情而变化,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必正与妙常》作为经典剧目的复排再现,创造机会让年轻演员挑大梁、唱主角,呈现出舞台清新、阵容齐整的整体艺术风格,既是名师传艺、薪火相承的延续,也是经典剧目在新时代如何更好传承的有益尝试。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