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宜书
临颍县陈庄乡研岗村位于陈庄乡东南隅,南接郾城区,东与西华县毗邻,原来是一个村,20世纪70年代分成前研岗、后研岗两个村。
研岗村是一个颇有历史的村落。正在编纂研岗村村志的退休教师吕振付向记者讲述了研岗村的来历。相传,宋高宗赵构南下时曾在研岗村附近休整,岳飞作为先锋官就地扎营。他见此地有一高岗,其势蜿蜒如巨龙起伏,便在此演练兵马。这里后来就被称为演马岗,慢慢演变为研岗。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研岗村村名的来历传说众多:如商高宗驻扎在高宗寨,曾在一土岗上遛马,故而得名;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屯兵,设养马场而得名。
研岗村东南有一座文峰塔。据清乾隆县志记载,“研岗文峰”为临颍八景之一。“我们研岗村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一块宝地呢。”在文峰塔前,前研岗村党支部书记陈俊杰向记者讲起了村中关于杜桐兄弟的美谈。明正德年间,研岗村里有个叫杜桐的学子,他在村里的寺院教书,收了六个学生。乡试时,杜桐就领着六个学生去考试,考中七人。原来杜桐自己也参加了考试。后来,杜桐、杜楠兄弟二人进京赶考,同榜中进士,成为美谈。朝廷认为研岗的寺院是个宝地,就封其为文峰古塔寺。
据村里的老人说,当时的文峰寺坐北朝南,占地3300多平方米,青砖围墙,有南门、西门、东门以及金殿、天王殿等四座殿堂,气势恢宏。院内有380余株苍松翠柏,环境清幽。文峰塔在寺院西北隅,共13层,高24米,蔚为壮观。文峰寺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人为损坏,古建筑已不存在,千株翠柏也仅留一株。2009年,村民踊跃捐款,历时五年,重修了文峰寺。
文峰塔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村子的兴衰更替,承载了研岗村村民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多年来村里文脉相承、人才辈出,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陈哲夫等著名学者从村子里走出。
“喝口研岗水,老少都会踢踢腿。”研岗还是一个颇有尚武之风的村子,研岗人世代研习心意六合拳。已是古稀之年的村民魏俊卿已练心意六合拳数十载。据魏俊卿介绍,研岗村的“岳传心意拳”在村里和周边地区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不为外界所知。2000年2月,北京武魂杂志社发表崔虎刚所写《心意拳史上的活化石:在河南临颍县陈庄乡后研岗村的拳种调查》一文,心意六合拳才逐渐闻名于世。2008年,心意六合拳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研岗的心意六合拳由南宋岳飞所创。岳飞在抗金大战中突遭围困,思量对策时忽见鹞子翻身拍弹小鸟,疾速俯冲后展翅翱翔;入夜,又梦见众猛兽激烈搏斗,动作敏捷。岳飞醒后反复揣摩、演练,总结为六式:鸡腿、龙身、鹰形、鹞膀、龙抱头、猿猴心;具六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由此创立了心意六合拳。后来,心意六合拳流落民间,研岗村马天成习得此拳法,练就一身飞檐走壁、百步穿杨的功夫,心意六合拳就此传承下来。
据魏俊卿介绍,为更好地传承心意六合拳,研岗村成立了“岳传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对传统的武术套路进行挖掘整理,每年定期组织骨干人员习武练身,组织培训5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并组建了心意六合拳武术队,逢年过节为村民演出,把心意六合拳这一富有特色的拳种传承下去。
“我们正在建设心意六合拳展示馆及哲夫书院,整合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研岗村特色的文旅经济,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后研岗村党支部书记马勇飞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