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16日 星期

最是乡音蕴乡愁


■杨三川

无论身在何地,双方只有用家乡话交谈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浓浓的乡情、友情、亲情。乡音不仅是一种口音,更是一种乡愁,一种难以掩饰的情怀。

一次在苏州坐出租车,开车的小伙子说一口流利的带有苏州韵味的普通话,笔者认为他是苏州本地人。不久,小伙子接一电话,用家乡话质问对方:“干啥家什你?给你打电话也不接。”笔者一听乐了:“你是周口的?”小伙子很惊奇:“你咋知道?”“听出来了。你有周口的口音。”“俺是商水哩。刚才打电话的是俺老乡,也在这儿开出租车。”

口音是什么?口音就是方言。1000多年前,唐代诗人贺知章以86岁高龄告老怀乡,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已过去半个世纪。尽管早已“鬓毛衰”,但他仍然“乡音未改”。关注乡音,对乡音进行分析研究,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这一问题早就有人关注了。

2000多年前,西汉辞赋家、思想家扬雄有感于各地语言的不同,为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相互交流,编著了一本方言工具书,全称是《輶轩(音油宣,古代的一种车子)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在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某词的通行范围、别的地方又怎么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介绍方言的工具书。

北方方言在全国八大方言区里属于人口总数最多的北方方言,其基本词汇是构成普通话词汇的基础。在北方方言中,漯河方言属于河南次方言区。在河南次方言区中,漯河方言属于六个片区之一的上蔡、汝南片区。其基本构成以郾城县城为核心。因为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郾城县基本涵盖漯河市的三个区,漯河方言实际上是郾城方言。

总体上说,“平原”“农耕”这两大地理特点决定着漯河方言的特点,既与周边地区有相通性,又有细微差别。同时,漯河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与其他方言一样具有两个特点:给普通话贡献词汇,从普通话中吸收营养。普通话之所以能够成为官方语言,除了外来语的注泊,就是各地不同方言的参与。多姿多彩的方言用语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普通话的推广反过来又为方言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选择。英语中有一个词have,被称为万能动词。汉语中也有个类似的词叫“做”。同样是“做”的意思,东北方言叫“整”,华北地区叫“干”,上海人叫“搞”,河南话叫“弄”,漯河方言叫“怼”。同是“怼”,舞阳发音为dēi,郾城发音为duī。如果写出来,带有感情色彩的用“怼”,比如怼架、怼人;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最好用“磓”,比如车磓沟里。这就是方言的奇妙之处。正是方言的多姿多彩,才成就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和地方习俗,成为语言类艺术的宝库。相声发源于天津,它的普及为天津方言和北京方言的弘扬作出了贡献;小品滥觞于东北,“忽悠、干哈、爱咋咋地”等东北词汇随其走向全国;一部戏剧《朝阳沟》让全国人民都说“中”。

很多我们平时脱口而出的词汇,其含义都心知肚明,但很少有人去写,其实这些词的生动形象远非普通话中那些干巴巴的词汇所能比。比如表示长度的,一只手叉开,中指和拇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拃”(音闸),两臂张开的距离我们叫“庹”(音脱)。反胃呕吐我们叫“哕”(音曰第三声)。拿物质或者利益去引诱对方我们叫“撄”(音影)。办事磨磨蹭蹭我们叫“熬磨”。形容食物盐分少,普通话叫“淡”,我们叫“甜”,也叫zen(音近“谮”)。衣服褶皱多叫枯绌。用手将衣服等敷贴平整的动作叫“抪拉”等。

有人总结,漯河话基本上就是河南话,河南话如果少点“艮”劲儿、多点双音节词,声调上再多些变化,就很接近普通话。但漯河话毕竟不是普通话。漯河方言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简练。漯河方言简练得就像其地理形势一样,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这也反映了漯河人的性格——直来直去,不善掩饰。侯宝林大师的相声《戏剧与方言》总结得非常形象。他把全国几个地方包括北京的语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河南话最简练:“谁?”“我。”“挝(音抓)?”“尿。”四句话一共用了四个字。简练的原因一是合音字的运用。合音字古已有之,比如郭璞注《尔雅》解释,笔在蜀人那里是不律的合音;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解释,猋(即飆)为扶摇的合音。另外,儿化音也是合音的表现形式之一。二是单音节词多。普通话中多为双音节词,漯河方言里很多是单音节词。这是语言进化的历史遗存,也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之一。三是发音简单。普通话中一个字(单音节词)有多个发音,在漯河方言中可能只有一个发音。或者说,漯河方言中一个读音的词可能对应普通话中的多个发音。四是俗语多。普通话中需要费不少口舌才能说清的问题,在漯河方言里一个三五字的俗语就将要表达的意思说清了。

二、哏(普通话读跟的第三声,漯河方言读第四声)。即发音干脆、生硬而短促。现代普通话除了轻声共四个声调,漯河话有平声,多去声,少上声。该曲折的没有了曲折,该高调的平和了,这就使它显得生硬,即哏。因为哏,所以听觉冲击力强,清晰而容易辨认;因为哏,更能体现漯河人干脆、果断、豪放的性格。

三、儿化音多。字音的儿化使说话更为轻柔、发声轻快也更省力。例:今儿、明儿、后儿、前儿。舞阳某些地方甚至不等第一个字的韵母读音发完整直接就开始儿化,如瓶儿、绳儿、明儿、墙窟窿儿等。

四、合音字、词多。即说出来是一个音,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节词要表达的意思。在发音的时候有意将第一个字的韵母发出一部分或者干脆全部省略掉,后一个字的声母也给省略掉,然后两个不完全的读音再“对接”在一起,形成另外一个字音。例字如:嫑、甭、冇、恁。例句如:你[b'o](跑到)哪儿去了(“跑到”合音为[b'o])。你找他还带[t io](几个)保镖(“几个”合音为[t io])。他掐你一项你[k'o](扣了)他一项,扯平了(“扣了”合音为[k'o])。甚至就连“啥”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是“什么”的合音。

五、万能词多。如:怼、中、弄、得、牢,一个词能作为不同的词性、表达不同层面的意思。

六、尖音的大量存在。比如:七千、心尖、前进、清醒、亲情、抢先、精细、接济、谢绝、想象、相信等。这些尖音词在河南地方戏和现代京剧中还保留着,但在普通话中并入相应的团音中。结果,“前进”成了“乾近”、“小钱”成了“晓乾”,“生意精”成了“生意经”。尖音的出现符合人类发音由舌根、舌面逐步向舌面、舌尖过渡的演变规律,因为越是舌头的前部越灵活。普通话中尖团音合并的结果将这种区分给模糊了。

七、汉语拼音方案中的n国际音标为 [n],在漯河方言中很多情况下发音为 ,比普通话的发音要轻便,如你、捏、年、娘、拧、扭等。我们认为这是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也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因为 的发音比[n]更为省力。

总之,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通信工具的现代化,方言作为交流工具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承继着先辈的智慧和荣耀、凝聚着他们心血和汗水的方言不能因此而与我们“挥手自兹去”,因为它既是文化的“根”,也是我们安放亲情、寄托乡愁的“囊”。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