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5月31日 星期

点亮生命之光 ——漯河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丽霞

2020年,圆满实施中国红十字会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高质量建成漯河市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2021年,在全省第三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中,漯河取得信阳赛区预赛第一、全省决赛第一的优异成绩;2022年,我市红十字“救在身边”项目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评为学雷锋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登记成立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漯河市红十字应急培训中心。

3年来,在省红十字会的支持下,我市红十字会秉持“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组织应急救护公益培训229期,近3万人接受培训。培训师张辉被评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杨忠被评为全市优秀志愿者和2022年10月份漯河“十佳市民”。

争取支持

建好一个救护培训基地

在省红十字会的支持下,2020年,中国红十字会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落户我市,项目投资46.65万元。

为高质量实施项目,市红十字会争取市政府配套资金20万元,突出基地选址、方案设计、施工质量等重点,统筹谋划、综合协调、反复研究,在我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成了占地515平方米、包括2个生命体验教室和1个培训教室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该基地于2021年“5·8世界红十字日”投入使用。

市红十字会与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突出体验性、新颖性、实用性,先后组织高质量培训90多场,培训3200多人,免费向全市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放,成为普及救护知识的平台、传播红十字理念的窗口。目前,我市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是全省红十字会系统面积较大、投资较多、培训效果较好的基地之一,被评为河南省唯一一个“中国红十字会生命教育示范基地”。

服务管理

建强一支救护培训队伍

对救护培训队伍,市红十字会融管理于服务之中,既大力支持,延伸工作臂膀,又严格管理,维护红十字形象。

强化基础,加强红十字救护师培养。2021年、2022年,在省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市红十字会共争取中国红十字会14个救护师名额。目前,我市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达23名。

搭好沟通交流平台。每年不定期召开培训师座谈会、交流会,积极解决提高培训质量、做好服务保障、建立长效机制等问题。

保证培训质量。2022年,在执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受训人员的职业特点,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质量。

突出持续发展。2022年,支持市红十字急救侠应急服务队登记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漯河市红十字应急培训中心,使公益培训和依申请收费培训相结合,强化服务队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供经费支持。每年向市红十字急救侠应急服务队固定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对联合开展的公益培训,严格报备,建立教学跟班制度,由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不定期跟班,保障教学质量,推动全市应急救护培训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

创新形式

组织一系列公益培训

在开展常规培训的同时,市红十字会创新形式,积极拓展培训渠道,采取“1+6”的方式,使培训方式由“单一性、坐着等待”向“多样化、送课上门”转变,采取“上门服务、联合办班”“零星报名、集中培训”等方式,打造“救在身边”品牌,赢得群众欢迎和好评。其中,“急救地摊”的做法被多家市级媒体报道,成为漯河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年来,市红十字会联合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万人助万企”活动办公室下发文件,组织开展广场“急救地摊”、“万人助万企”活动进企业、公交车长专场、“博爱家园”活动进农村、暑期青少年活动月、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专场6类特色培训,加大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力度,尤其是2022年全年培训达到158场次,培训超1万人。

同时,培训资料及时整理归档,救护员信息录入中国红十字总会“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服务平台,推动我市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初步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可有可无到常态化制度化”的跨越式发展。

聚小善,成大爱。市红十字会通过一系列举措,建强了一支红十字应急救护队伍。他们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守护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