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河南省漯河市我已访问多次,游过多处景点,品过多种美食,却独独没有拜谒过许慎先生。身为读书人,这简直是罪过。
从小学开始,我们学习语文最长久、最根本、最受益的“老师”就是汉语字典。从字典走进文字、走近文学、走向文明,这一切,都是许慎先生的恩惠。
我在河北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古代汉语老师薛克谬先生是一位研究《说文解字》的专家。每每讲解文字时,他总是博古通今、眉飞色舞,让人陶醉。只是,当时的我年少,理解不深。
人到中年之后,随着人生阅历的加深和文史感悟的增多,我对文字越来越感兴趣。每一个文字都是一扇小窗、一孔幽洞,可以直通历史几千年,可以激发对远古的无限想象。
尤其这些年,我专注于纪实文学,更加切身地认识到文字的基因是真实,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界的真切感悟和记录。所谓造字者仓颉并非某人,而是蒙昧时期生生不息的先民代表,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智慧结晶。而记录这个漫长过程的载体是文字,只有文字。
有学者认为,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而后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后是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但是,这个演进过程极其复杂。其中,由秦篆演变为汉隶是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可是,隶书作为一种文字史上的简化字,省略了太多。由于秦始皇焚书对于文化传统的毁灭,更由于经过西汉两百年的隶书普及,进入东汉之后,隶书已成为官方和民间书写的主体。学界对于古文字几乎遗忘,并产生了许多误读和误解。长久下去,一些原始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被淘洗清零,中国文字、中国文化将面临断代之危险。
可惜,很多人并未意识到。
所幸,许慎认识到了。
许慎(约公元58年—147年),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人,21岁被郡守选拔为功曹,25岁又被推举为孝廉,召入京城。入京后,许慎师从著名经学大师贾逵,学业大进。正是由于他的全而深、深而精、精而专,才认识到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并决心匡正。后来,朝廷任命其为洨县令,但他决然辞职归家,专心治书。
《说文解字》始于汉和帝永元年间,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历时21载。该书基本覆盖了秦汉时期的小篆文字,共10516个字形。
许慎将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对象,是因为它经过系统整理,是“书同文”的产物。但是,面对体量这么庞大的汉字,该从何入手理其端绪?又该怎样统一地分析、安排繁杂的字形?这都是前所未有的难题。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许慎当年的苦思冥想,但他最终还是找到了密匙,那就是汉字的理据暗藏在生长的年轮中。
文字的产生是为了记录世间万物与社会生活,最早的字符定然是以单独形体描绘事象的象形字。随着时间推移、事物增繁,许多复杂概念已不能直接图画,于是结合多个字符,或表形意,或示声音,便创造出了更多的合体字。
《说文解字》之名即包括两层含义。“文”与“字”并非同一概念:仓颉按照万物形状临摹造字,这种图画似的符号称为“文”。在此之后,形与形、形与声、形与意等结合的符号才是“字”。“文”作为独体字无法分解,故“说”之;而作为合体的“字”则可“解”之。
明白了汉字生成的模式,许慎便采用六书设计部首,进而分析、编排。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是上古学童启蒙所学的识字方法,但细目未具。而许慎最早全面、深入、精准地阐释了六书条例,使用六书分析,通过部首统辖,使原本杂乱无章的汉字变得条理分明。这样,《说文解字》便第一次确立了汉字的构形体系,后世进一步完善,最终形成现在的字典体例。
对于所收的每一个古汉字,《说文解字》都保存了形、音、义,是后世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必不可少的桥梁,特别是在诠释文字中保存了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生产状况、文化科学、地理沿革、风物习俗等大量信息,成为后人探索上古文明的渊薮。
这是文字的生命,这是文化的呼吸,这是文明的血脉。许慎成书后,又经过多年修改,才让儿子用牛车呈献皇帝。当时,他本人没有俸禄,并未免除徭役,仍属“布衣”。
皇帝组织人员阅读后基本肯定,于是赐布四十匹作为奖赏。这,便是《说文解字》的稿费。幸运的是,此书当时虽未获重视却也没有被遗弃,而是被私藏在官库里,供宫廷文人查阅。
唐代之后,该书开始以手抄本形式流布社会,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才正式雕版印刷,直到清代形成研究高峰。因此,历代文人学者称他为“文宗字祖”“字圣”“夫子”等。
《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
文字,是文学的砖石,是文化的基石,是文明的柱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许慎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思想也为破解汉字输入电脑难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正是从此入手,当代人创立了“五笔字型”输入法,使古老的汉字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放眼世界文字之林,汉字是唯一未曾中断、保留完整并且依然生机勃勃的文字。
此时,我们遥想许慎,不得不感叹他的伟大,不得不庆幸中华文明的造化。反思自己,忝列文化人,却缺乏虔敬之心,汲汲于名利,真是庸俗。
许慎墓墓冢高5米、底径16米,墓前立清康熙、光绪年间碑刻二通。
夫子在上,请受晚生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