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猛猛
孩提时代我就喜欢读书。那时,我不太像其他农家孩子那样满村子疯跑着玩,总喜欢静静窝在家里看书。
那时,父亲经常外出赚钱,所以我家的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比较重视教育的父亲专门请村里的木匠为我做了一张写字桌,还给我开辟了一个小房间。如此“优越”的条件令我非常珍惜,经常在房间里趴在写字桌上看书。
书读完后面临“书荒”怎么办?我就用自己的书和同村小伙伴换着看,不断扩大阅读面。小学三年级第一次上作文课,语文老师没有读我写的作文,让我很郁闷,于是铆足了劲儿写出一篇好文章。等到作文本发下来老师给的评语是“下决心,会背它”。当时,语文老师不相信这样的作文出自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之手。我拿着作文本上老师的评语跟父亲解释这篇作文确实是我写的。父亲笑了笑说:“没事的,以后努力写出比这篇更好的文章来。”
真正引领我走进文学大门的是初一时的语文老师杨老师。这个长得很美、刚刚从中师毕业的老师很有才华。她的课讲得非常生动。即使过去了十几年,杨老师所讲的大部分内容我依然记得非常清楚。她在第一堂作文课上念了我的作文《我是中学生了》。等她念完,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我被极大鼓舞,从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后来,杨老师几乎每次在作文课上都将我写的作文当范文念,并在评语中写下“希望你坚持阅读写作,今后能有更大进步”之类鼓励的话。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经常辅导我写作文、借给我看《中学生阅读》等。在她的悉心培养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高中时,黄河广场一侧的新华书店是我周末经常去的地方。因为管理员会不断过来催促买书,所以我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和泰戈尔、纪伯伦、普希金等名家的作品我大都是在书店站着看完的。上大学填报志愿时,我就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我只喜欢这个专业,所以说具体上什么学校不在乎。在文化气息很浓的洛阳读大学,我的空闲时间大都在图书馆里度过。
“烟雨巷中品花事,琉璃阁上听瑶琴。小桥流水诗书画,老树垂藤精气神。”在书的世界里,我体会到了文学的美。我涉猎广泛,将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仿佛与圣贤相对而坐,聆听教诲,感到心灵充实而丰盈,思想豁然开朗。李白的孤傲、陈子昂的耿直、鲁迅的勇敢、朱自清的深情、梁实秋的淡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一时,我加入了校报编辑部。校报第四版是副刊。大学四年,除了写新闻稿和人物通讯稿,我还在校报副刊上发表了二十几篇散文、诗歌。大学时光虽过得很忙碌,但让我感到无比充实。
参加工作后,我经常利用下班和周末时间阅读、写作。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在《漯河日报·水韵沙澧》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一条河流的足迹》时的情景,看到自己所写文章变成铅字发表在市级报纸上,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后来,我加入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经常在工作之余参加报社举办的读书会活动和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采风活动,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人。工作之余醉心读书、勤于写作,与志同道合的文友相互交流写作经验,是我最幸福的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时代,保持努力、向上生长、乐观处事,用无畏去守护心中的文学梦想,用执着去攻坚克难,用一颗感恩的心拥抱世界,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