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月16日 星期

古城烟火气


■郎纪山

舞阳城的腊月初一会起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

那时的舞阳城区仅有东、西、南、北四条主街。一到农历冬月二十几,通往县城的官道上,推车的、挑担的、肩扛的、坐轿的、骑驴的、步行的,流水般往城里赶。四街两边摆摊卖货的、耍猴卖艺的、相面算卦的、拔牙看眼的、治癣起瘊的、把脉看病的、说书唱曲的、撂场子卖大力丸的,卖各样吃食的,摊儿挨摊儿、场连场,拉出好几里地。前来买东西的、闲逛的、看热闹的,你碰我、我挤你,叫卖声、锣鼓声、胡琴声、喊叫声如同锅里水滚了。

一个小的县城,一下子拥入数万人,其拥挤塞堵可想而知,好在那时少有机动车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各种商品都由集体经营,加上农业生产繁重,人们少有闲暇,因此腊月初一会略显萧条。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经济,腊月初一会盛况再现。由于城区面积扩大,道路拓宽、街道增多,卖东西的摊位及赶会的人流不再局限于一处。老十字街、东大街、上海路(原广场路)东关汽车站以及后来的商贸城、体育场、人民路等,都是商贩聚集、彩票售卖、歌舞表演、马戏杂技、套圈儿、玩杂耍的热闹之处。

最惹人注意的就是彩票售卖和歌舞表演。那时的体育场占地数十亩,售卖体育彩票、社会福利彩票的摊位有百米之长,诱人的奖项吸引了众多想凭手气撞大运的。一旦有人中了大奖,喇叭里的喝彩声、人群里的欢呼声可谓铺天盖地。还有那十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歌舞团,声嘶力竭的招徕声、棚内的狂歌劲舞伴着震耳欲聋的音乐,感觉空气都是颤动的。还有东关、西街的大戏,更是吸引了众多中老年戏曲爱好者。

各种商品自不必说,单说各样的小吃听起来就令人垂涎三尺——如西街的羊脑儿汤、热豆腐,刘家的鸡肉胡辣汤,花园路的五香豆沫、杨家的油茶等。若喝上一碗,舔唇咂舌,口齿留香,毛孔舒展,浑身通透……

每到会期的最后几天,很多没有卖掉的货物商家会便宜出售。乡下人精打细算,常常就钻了这个空子。这俗称“遛会把儿”。

那年月,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乡里刚定下亲的青年男女会相约赶腊月初一会。买一身称心的衣服、吃上一顿饭,说说话、牵牵手,心就近了许多。返回的路上,男的骑着崭新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女的坐在后座上,脸贴靠着男的后背,一手轻揽着腰,满满的幸福感。

进入21世纪,由于城乡众多商场、超市的开设,对集市、庙会的商品交易带来很大冲击。舞阳城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一会无论规模还是影响,都大不如前。尤其是三年疫情,导致腊月初一会停办了三年。

今年,舞阳城农历腊月初一会再起,久违的盛况再现。会期长达十天,分会场设多处。西城、东关的大戏,台上锣鼓喧天、丝竹声声;台下观众人头攒动、如醉如痴。西城广场、解放路、海南路、东大街、上海北路等街头空地上,吹糖人的、玩套圈儿和套大鹅的、玩杂技的、开碰碰车的,吸引了众多围观者。就连被称为舞阳城“西花园”的袁集村也成了分会场。

会上,除了舞阳本地的传统小吃,还有过桥米线、烤串、热干面、蒙古烤肉、新疆烤羊肉串、大连火爆鱿鱼等各种美食。

连日来,舞阳城的大街小巷人流如织,或购物,或闲逛,或看热闹,或走亲访友,一派繁华景象,弥漫着浓浓人间烟火气。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