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红
进入腊月,年味儿开始在村子里弥漫。
年味儿在粉条场上。进入腊月,天寒地冻,是做粉条的好时节。选一个晴冷天,起个大早,把红薯拉到空场上,洗干净、削皮去根须,打浆、过滤……人们笑着忙着。当粉条出锅,拿上大海碗,揪上一把滑溜溜、热乎乎的粉条,趁热撒上切好的葱姜蒜,倒上点儿香醋,搅拌均匀,或蹲着或站着吃上一大碗,那份惬意和满足就甭提了。猪肉炖粉条是我们这儿一道必不可少的待客菜。粉条一晒好,年就要来了。
年味儿在腊八粥里。腊八粥是年的开场曲。农历腊月初七晚上,提前把大米、小米、红豆、黑豆、绿豆、红枣、花生泡上,初八一大早风箱就“呼呼”作响、大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掀开用高粱秆子做的锅盖,看一眼垂涎欲滴,喝一口软糯香甜。外面天寒地冻,屋里热腾腾的一锅八宝粥让人心生暖意。
年味儿在豆腐坊里。腊八一过,村里就零零星星地响起了鞭炮声,家家户户开始泡豆子,豆腐坊就热闹起来。从天刚麻麻亮到昏天黑地,就没个停歇的时候。小马达“嗡嗡”地响,石磨眼儿里流淌着雪白的豆汁儿,老灶台总是吐着火舌头,院子里也从早到晚弥漫着豆香味儿。人们蹲在磨道旁、灶台前,喝豆汁儿、豆腐脑儿,吃热豆腐,一个个吃得脑门冒汗、红光满面。
年味儿在杀年猪的热闹里。进入腊月,大雪开始一场接一场地下。选一个大晴天,找来一口大铁锅,挖好地锅台,铁锅里的水烧开,喊几个青壮后生把杀好的猪放到热水里,开始褪毛开膛。一时间村子里热闹无比,大人们的吆喝声、小孩子的打闹声,让寂静的冬日瞬间热闹起来。
年味儿在蒸馒头的香气里。过年蒸的馍有实心也有空心。空心馍有红薯包、豆包、菜包、肉包;实心馍主要是枣花馍、油卷、祭祀用的圆馒头,还有一种就是各家各户都要蒸的“桩子馍”。农村人把灌满粮食的口袋叫“粮食桩子”。为了来年大获丰收,家家户户都要蒸一锅“桩子馍”。如果“桩子馍”蒸得好,人们就会很高兴——来年的粮食布袋一定可以像这“桩子馍”一样鼓鼓的。
年味儿在对联和窗花上。打扫完屋子,巧手的媳妇买来红纸盘腿坐下。随着剪刀的上下翻飞,一会儿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图案便呈现在眼前,什么百鸟朝凤、喜鹊登枝、喜上“梅”梢,什么福、禄、寿、囍……不一而足。写对联一般要找村里有学问的老先生,偶尔也有孩子被家长赶鸭子上架般写上几副。有一年我就被“逼”着写了几副对联,搞得我整个春节都过得小心翼翼,怕别人说字写得丑。其实谁会在意呢?人们在意的不过是那份喜庆罢了。对联和窗花贴好了,到处红彤彤一片,人们进进出出,脸上、心里也都一团喜气。
年味儿在煮肉锅里。煮肉包饺子是过年的高潮。几节大葱、一把花椒八角、几片老姜,劈柴火用大火烧开,然后改文火煨熟。大铁锅刚“唱”起欢乐的歌,肉香就开始跟着雾腾腾的炊烟四处弥漫。孩子们闻到香味儿,馋虫早在肠子里百转千回,炮也不放了、压岁钱也不讨了,小跑回家围着锅台转圈,哼哼唧唧、软磨硬泡。把肉、骨头捞出来之后,大人孩子每人啃上几块儿骨头、盛上一碗肉汤,放上葱花、芫荽,再浇上醋,“呼噜呼噜”喝下去,然后一抿油光光的嘴,全家人便都乐呵呵的了。
年味儿在花灯里。俗话说:“没过十五都是年。”元宵节作为新年的最后狂欢,吃汤圆、放烟火、点花灯都是不可缺少的。孩子们人手一盏灯笼,三五成群地在村子里风一样跑着、笑着、闹着。有哪一个孩子跑得快了,灯笼里的蜡烛侧歪引燃了灯笼。他自己却不知,提着只管跑,便引来大人们的一阵哄笑。那笑声,简直要把房顶、树梢的雪都震落了。
年味儿带着乡音、裹着乡情,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人们在这年味儿里归家,又在这年味儿里启程,奔赴下一个美好的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