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丹
1987年,汪曾祺在美国爱荷华写作中心访学期间,想做一个试验,改写《聊斋志异》,使它具有现代意识。他从带去异国他乡的书中选择了13篇进行改写。多年后,这13个故事集结成书,取名为《聊斋新义》。
如果你没有读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那么这本《聊斋新义》可以作为入门级作品一窥究竟。《聊斋新义》以白话文为文体,内容简练易懂,语言典雅从容,意境悠远深邃,既有故事的可读性,又有文学的审美趣味。如果你读过《聊斋志异》,再读此书,更会叹服于汪曾祺先生改写的精妙。他不是大刀阔斧改头换面式的改编,甚至有些篇章直到结尾才做了寥寥数笔的改动,即“尽量保存传统作品的情节,而在关键的地方加以变动,注入现代意识”。正是这寥寥数笔,使小说在人性的观照、哲学的高度和审美的视角有了新突破。
以小说《瑞云》为例,该篇讲的是美女瑞云与贺生彼此爱慕的故事。蒲松龄原文结尾写的是几年后贺生偶遇秀才,瑞云在秀才的指点下洗去面部墨痕,艳丽一如当年。夫妻同出谢恩,而秀才早已仙迹渺杳,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旨在赞美贺生“不以妍媸易念”的美德。汪曾祺将结尾改编为贺生面对艳丽如初的瑞云却觉得不习惯,若有所失。最后以瑞云轻轻一问“你怎么了”作为结尾,意料之外,余韵悠长。汪曾祺这喜剧中一抹悲凉的点缀,让我们不再沉醉于圆满结局的喜悦,而带着清醒的遗憾去思考爱的真谛。爱或许是始于颜值的倾慕,或许是忠于人品的坚贞,但最终会成为年深日久的习惯。日暮更迭,有些爱被时光消磨,抛掷于记忆的崖底万劫不复;有些爱被时光打上深深的烙印,深入骨髓清晰可辨。岁月流转,焉知瑞云脸上的黑印何尝不是贺生心上的朱砂呢?
这个故事可与《陆判》对比,一褒一贬,互为讽喻。《陆判》讲主要讲述了朱尔旦和陆判之间的友情故事。陆判帮他换了一颗聪明的心,从此他的诗文突飞猛进。朱尔旦因嫌妻子丑陋,就求陆判给妻子换一颗美人脑袋。被移花接木后的妻子脑袋和身体互不相认,生活习惯和肢体表情互不协调,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连朱尔旦也说不清现在的妻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改编后的故事荒诞离奇,主人公朱尔旦一改蒲松龄原著中善良敦厚的原型,贪心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趣味性增强,讽喻效果突显。
凡此种种,或神来一笔画龙点睛,或删繁就简焕然新生,都是对古典文学现代化演绎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突破与创新。老一辈文学家这种探索创新的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如今,历史的声音经过现代化的演绎,在我们的视野中复苏,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成为流量担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汪曾祺先生率先垂范,为我们献上了精神的饕餮盛宴,更让我们深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