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5月10日 星期

一馔千年皆文化 人间烟火抚人心

宋代《文会图》(局部)里描绘的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场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五千年的文明史见证了无数美食的诞生与流传。第二十一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开幕在即,我们选编了一组与饮食文化有关的稿件,以飨读者。

在华夏文明中,饮食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举凡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军事学、医学以至艺术理论、文学批评,无不向饮食学、烹饪学认同,从那里借用概念、词汇,甚至获得灵感。古人云:“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天”者,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这是传统政治哲学精粹之所在。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以尽“仰事俯畜”之责(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下可以养活妻儿),甚至儒者所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喜庆吊唁,送往迎来,不管是喜是悲,不论穷富贵贱,似乎都离不开吃。古往今来各种名目的宴会,都是借以吃协调国际或人际关系,以达到欢乐好合的目的。故《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因为“礼”的原则之一就是强调“让”,而在有群体参加的饮食生活中,例如“乡饮酒礼”等都以礼让为先。人们在同乡或亲族相聚宴饮中可以学习到礼。

重视“吃”从表面上看来没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人类的童年时代都是用“口”来面对世界的——婴儿用得最频繁的可能就是“口”了,抓到什么都往口里塞。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存在于潜意识中。这点从大众语汇的构成亦可看出。“吃”(或文言中的“食”)被赋予各种感情色彩。如被打嘴巴叫“吃耳光”,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人趋奉追捧叫“吃香”,一往无阻、非常走红叫“吃得开”,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了甜头”,衣食有余叫“吃著不尽”……“吃”无所不在,无往不通。这些说明了“吃”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对我们深层意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喝,固有“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钟鸣鼎食之家把吃饭看作一种享受,读《红楼梦》有人厌烦里面老写吃饭宴会,实际上这不仅就是贵族生活本身,而且也反映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即使普通人的日常饭菜也会使食者体会到无穷乐趣。唐代诗人杜甫在贫病之中受到穷朋友王倚并不丰盛的酒食款待后兴奋地写道:“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畜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故人情谊晚谁似,令我手足轻欲旋。”其实吃的不过是“泡菜”(冬菹)、萝卜(土酥)、猪肉(畜豪)之类,竟令诗人如此开心,简直要翩翩起舞了,从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和动力。杜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其饮食心态代表了寒士阶层对饮食生活的感受。

传统的文人士大夫追求饮食情趣,如果有了较为罕见的食品,便会带来无穷的乐趣。《红楼梦》中写的几次小型宴集的起因都是得到了奇异食品。以这种审美的态度对待饮食生活便是生活的艺术了,它是以生活富裕为前提的。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含哺而嘻,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了,嘴里还含着点剩余食物无忧无虑地游逛,这才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尽管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存在很大分歧,但他们哲学的出发点却都执着于现实人生,追求的理想是现实的、衣食饱暖的小康生活。所以,《论语》《孟子》《墨子》才用了那么多的篇幅讨论饮食。饮食欲望,一般说来容易满足,“啜菽饮水”,所费无几,即可果腹,所以人易处于快乐之中,李泽厚说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乐感文化,是有理由的。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刚刚感慨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面马上就是“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吃喝解决人生的苦闷,因此在春秋时代人们就说“惟食无忧”。

孔子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皆见《论语》)孔子或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赞美弟子颜回都是为人们作示范楷模,这里简单的、粗糙的食品就是道德高尚的象征。“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不过就是实现“大同社会”。而大同社会的标志仍是人人吃饱穿暖,所以后世有些道学家把“道”解释为“穿衣吃饭”,也无大谬。

据《光明日报》

唐代壁画《宴饮图》(局部)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