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强
规矩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是一条生命线、标准线和警戒线。“规”和“矩”的本义是什么?它们如何引申出法规、准则的意思呢?我们通过《说文解字》说“规”解“矩”,探寻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和智慧。
“规”字始见于小篆,繁体作“規”。《说文解字·夫部》:“規,有法度也。从夫,从見。”汉字简化时,“見”简化为“见”,“規”类推简化为“规”。“规”是会意字,由“夫”和“见”构成,会意成年男子所见合乎法度。其本义指法度、准则,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难蜀父老》“必将崇伦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中“规”即此义。法度、准则必然要经历酝酿讨论的过程,“规”由此引申指规划、谋划,如规定、规避;又引申指用言语纠正别人合规,如规劝、规勉。
“矩”的源字作“巨”。《说文解字·工部》:“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巨”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像一人分腿站立,一手握着“工”形器具,后“人”形演变为“夫”形、“矢”形——这是今天“矩”字的由来;也有省去“人”形的字形,今天的“巨”承继了这一字形。《说文解字》基于小篆字形将“巨”解释为“从工,象手持之”是符合其演变规律的。“巨”的本义指规矩的“矩”。后来“巨”假借为大、极、最等义,本义由其分化字“矩”或“榘”承担。“榘”在《说文解字》里是“巨”的“或体”,也就是另外一种写法。“榘”是会意字,其中“木”表示材质,“矢”表示中正,“巨”表示手持工具。后来,人们多使用省去“木”的“矩”。《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以“矩”为“榘”的正体,“矩”行而“榘”废。《周礼·冬官·考工记·舆人》:“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墨子·天志上》:“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这里的“规”指的是画圆的工具,即圆规;“矩”指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即曲尺。根据二者的功用,“规”又引申指圆形、画圆等;“矩”引申指直角、方形,又引申指规则、法则等。
“规”和“矩”古代就开始合用。清代段玉裁在“规”下注:“古规矩二字不分用。犹威仪二字不分用也。凡规巨、威仪有分用者皆互文见意。非圆不必矩、方不必规也。”“规矩”一词见于春秋时期的《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其中“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之器。“规”的法度义加上“矩”的规则义,并列复合而成的“规矩”自然有了准则、礼法义。这个意义见于宋代《僧史略·卷上·受斋忏法》:“魏晋之世,僧皆布草而食,起坐威仪,唱导开化,略无规矩。”“规矩”又引申指人的言行合乎标准和常理,如:老张为人正派、做事规矩。今天,我们常用“规矩”指标准、法则或习惯等,与此一脉相承。
“规矩”一词虽然产生于春秋时期,但中华先民的“规矩”意识却萌芽很早。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一些叉形骨器,有的放在死者手中,有的和一堆龟甲放在一起。这些叉形骨器与我国出土的许多汉唐时期“伏羲女娲执规矩图”中女娲所执“规”极其相似。一些骨笛侧面有规律的刻痕标记。专家认为,这些叉形骨器可能是用于宗教祭祀或用来观测天象的,有刻痕的骨笛或是一种测量工具。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规”和“矩”。
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规矩”的重要性。《论语·为政》记载的孔子的话“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出了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孟子·离娄章句上》中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指出即使是具备超强视力的离娄、拥有高超技艺的鲁班,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出圆和方,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遵标准、守法则。《韩非子·解老》中的“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指出“万事万物无不存在规矩,出谋献言的人要考虑如何合乎规矩”,把“规矩”这一概念上升到哲学层面。对于不讲规矩的危害,《韩非子·饰邪》中“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提出,放弃规矩而专任巧诈、撇开法度而用计谋将会导致困惑与混乱。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重视和强调规矩。我们应充分汲取汉字文化承载的思想精华,加强规矩教育,让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