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8月16日 星期

耄耋老人穿越73年的乡愁


■本报记者 郝河庆

今年71岁的市民孙爱国酷爱摄影。他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展现漯河的过往岁月,记录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了很多粉丝。8月13日,孙爱国向记者讲述了一位在异乡漂泊73年的漯河老人的乡愁故事。

这位老人叫赵必成,今年90岁,在漯河生活时居住在顺河街128号。1951年赵必成参军,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他的老伴是郾城人,现在夫妻俩居住在成都。据孙爱国介绍,赵必成老人离开漯河已经73年了,时刻都在思念家乡。

2019年,赵必成看到孙爱国的微信公众号,便与孙爱国取得了联系。此后,孙爱国的微信公众号他每天必看,并且会在后面留言,抒发情感:

——老乡,你拍的家乡的油菜花真是太美了!

——小南湖湿地公园真美,我恨不能插翅飞到那美如仙境的地方去!家乡漯河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作为一个远在他乡的漯河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侄子从老家给我带来一盆十香菜,我把它搬到一楼露天的地方养,可惜最后也没养活,只剩下一盆沙河边的土。我不忍心把它倒掉,一直保留着。

——沙河,我的母亲河!她传递的温暖与柔情,正是幸福生活的样本。孙爱国,你说的那个地方——大北门渡口我太熟悉了!因为我家就在顺河街沙澧两河的交汇处。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里并不算很繁华,可现在已是旧貌换新颜了。

——三角坑是修源汇寨挖土形成的,怎么会消失了呢?遗憾。我还曾梦想过那里变成一个湖,成为供人们休闲的地方呢!

——儿时的记忆总是清晰的。我家的亲戚多在郾城十五里店一带。我很喜欢随嫂嫂们去那里走亲戚。从我家出大北门,走过一段用红条石铺成的斜坡后坐船到对岸,再爬坡到小李庄。在那里能遇上大马车是很幸运和快乐的事。嫂嫂们会买些土特产如花生、青瓜、梨、枣坐在车上吃。那大马车可不像现在的公交车一样有座位,马车上只有一张席,往往坐到十五里店下车后腿脚都是麻木的,要活动很久才能走路。

——郾城最热闹的地方是衙门口,地方虽不是很大,但小吃却不少,如油酥火烧、胡辣汤、水煎包子、油馍、豆腐脑等,饭店馆子也不少。我最爱在那里逗留,至今都让人难以忘记。

——我上次回漯河是2014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我家所在的那条仍保留着民国风貌的老街——顺河街也不复存在了。那是我的乡愁啊!一个城市不能只有高楼大厦,也要有文化品位。因为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次支撑。缺乏文化品位的城市,必然缺乏发展的动力及活力。

……

8月13日,经孙爱国推荐,记者与赵必成老人在微信中取得了联系。次日,老人给记者微信留言说:“我是漯河人,因早年离开家乡,故对家乡知之甚少,希望能通过漯河更多的新媒体平台了解和重新认识故乡。”

关于对漯河魂牵梦绕的故乡情,老人留言说:他时刻都在思念家乡。但他居住过的、保留着民国风貌的顺河街没了,顺河街的红石坡没了,三角坑没了,就连顺河街旁边的赵家巷的街名也变了。“漯河市区很多老路名应该恢复和保留,因为路名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城市就是一本书,需要从中读出历史的厚重,同时让游子能通过路名找回记忆。”赵必成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