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9月2日 星期

泥土里“长”出来的舞阳农民画

舞阳农民画画家张新亮在创作。本报记者 李宜书 摄

舞阳农民画《微信支付》。作者:胡秀如


■本报记者 陈 迪 李宜书

“从架子车到摩托车再到小汽车,从牛耕犁作到现代农业再到乡村全面振兴……一幅幅农民画描绘出时代变迁。农民画就是我讲好故事的活水之源。”今年8月,河南省第十一届“好记者讲好故事”选拔活动在郑州举行。本报记者以《农民画里有芬芳》为题,饱含真情地向全省新闻工作者推介漯河,最终闯进决赛,获评“优胜选手”。

一幅舞阳农民画,一张文化名片,一卷民俗风情。舞阳农民画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行走在舞阳,随处可见农民画。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独特的表现方式勾勒出美丽乡村的风貌。勤劳朴实的舞阳农民画画家从日常劳动和生活中撷取灵感和精华,描绘对生活和美的体验。丰富的物产、美丽的风光以及淳朴的民风是舞阳农民画的主要内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丰富的民俗文化是舞阳农民画画家乐此不疲的题材。这些都赋予了舞阳农民画旺盛的生命力。

出生于1941的王文浩是长期坚持创作的舞阳农民画画家。他1958年投身农村壁画绘制,是舞阳农民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舞阳农民画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

“平生爱丹青,浅绛寄晚情。高山安可仰,俯首苦攀登。”这是王文浩写的自画像诗。正如诗中所言,时至今日他依然笔耕不辍,不断创作充满生命力、讴歌新时代的画作。日前,记者在舞阳农民画传承馆见到了83岁的王文浩。他打开锈迹斑斑的书夹,向记者展示一沓义务讲课的席位签。多年来,王文浩坚持培养、辅导年轻一代农民画画家,不断壮大农民画作者队伍,使一大批优秀农民画画家脱颖而出。

在舞阳农民画传承馆展示的作品中,记者看到一个个浪漫美好的世界:田野里,现代化机械不停穿梭,奏响丰收交响曲;村庄里,村民载歌载舞庆盛世,以饱满的激情唱响新时代;宽敞的大道上,一辆辆大车忙个不停;奶奶和孙子仔细捡拾遗落在地上的麦粒;孙子推着爷爷在古树下荡秋千……处处都是幸福的场景。

采访中,王文浩向记者介绍了舞阳农民画的起源与发展。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舞阳是河南中部的“壁画县”。农民群众在农忙之余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在街头巷尾、村头路口创作反映农业大丰收等题材的宣传画。20世纪60年代,舞阳县开展群众文化普及活动,舞阳县文化馆专业美术工作者指导农民中的业余美术爱好者从以墙面为载体的图画转向纸面绘画,业余美术创作活动就这样承续下来。1985年,舞阳县文化部门组织全县开展民间美术普查,引领舞阳农民画回归民间艺术。1988年,舞阳县创办农民画院。同年,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4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2006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08年,舞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绘画)。这些成就离不开这片土地的滋养,归功于几代农民画画家的匠心。他们既是农民,又是充满地域文化情怀的画家。

从艺术角度来看,舞阳农民画以原生态民间艺术为母体,融汇了剪纸、刺绣、木雕、壁画等民间艺术技法,继承和弘扬了传统的民间文化,融合了开放的现代意识,表现出对自然、风俗、生活、劳动、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思考,乡土气息浓郁。发展到今天,舞阳农民画题材越来越宽泛,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

“生活是农民画创作的源头活水。”王文浩认为,农民画画家大多数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自身是农民或者长期在农村工作,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他们以独到的感知和饱满的热情讴歌现代生活、抒发真情实感。每一幅农民画都“满头高粱花子”,带着泥土的芬芳。祖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在农民画画家笔下被全面、深刻地表现出来。

“要画你自己熟悉的生活。”关于舞阳农民画创作,农民画画家王小亭和王文浩有一样的想法。在农民画《春之声》中,王小亭画下了儿时对春节的记忆。“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来做房梁,我长长来穿衣裳。”画中小孩一边紧紧抱着椿树一边唱。

奶奶带着孙女用梳子梳石榴树的枝条,表达了农民对树木生长和子孙成长做栋梁的心愿以及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盼。

随着时代发展,农民画创作也在与时俱进。据王文浩介绍,舞阳农民画在题材选择和创作技法上不断变化,从当年牛耕、马驮、茅草屋的旧题材转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乡村新画卷。王小亭的作品《飞扬的好日子》描绘了“柳绿桃红莺燕语,欢天喜地锣鼓响,汽车开进和谐社区,热闹地把新娘娶”的欢乐场面;魏旭超的作品《农家新宝贝》描绘了乡村迅速发展,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小汽车、大卡车的生活场景。

辞别王文浩后,记者在舞阳农民画院胡岗分院见到了农民画画家胡庆春。舞阳县九街镇胡岗村是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画专业村。1938年1月,由河南大学师生组成的抗敌训练班农村服务团从许昌徒步到胡岗村,带领当地农户通过壁报、宣传画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正是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胡岗村埋下了绘画的种子。”胡庆春说,“如今,我们村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为主题,创作、展示相关农民画近200幅,让红色精神、英雄事迹跃然纸上。”

“春江暖日稻花,开心唢呐鸣鸭,日子红火呱呱。锦绣如花,和美幸福人家。”一份印有舞阳农民画《中国日子呱呱叫》的《人民日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中暖阳下的稻花预示着丰收的年景,水中的鸭子或嬉或游,旁边的竹篮内盛满了绿色的食品,趴在地上的小狗似乎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丈夫开心地吹着唢呐,妻子脸上笑开了花。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我们村的一名男青年。他在南方打工时学到养殖技术,返乡时还带回一名才貌双全的姑娘。小两口在村头承包了池塘,种藕、放鹅、养鱼,日子过得幸福甜蜜。我觉得这个题材挺好,就画了这幅作品。想不到它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国文明网等媒体。”胡庆春自豪地介绍。

20世纪70年代,胡庆春开始接触舞阳农民画。后来,胡庆春将手艺传给儿子胡浩生,胡浩生又教给自己的儿子胡程喜。如今,13岁的胡程喜已初步掌握美术绘画的基本技巧。“我要把农民画一代代传下去。”胡庆春说。

据介绍,舞阳县吴城镇昭寺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画专业村。村内街道两旁的墙壁上有百余幅农民画。画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妙趣横生。

日前,在舞阳县城的一间画室,记者见到了正在画纸上挥洒豪情的农民画画家张新亮。他是吴城镇板张村人。“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张新亮向记者展示了绘画作品《事事(柿柿)如意》。他告诉记者,农民画就是用这种质朴的构图、大胆的色彩、感人的画面来展现老百姓的快乐和幸福,具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人民日报》2015年1月24日刊发的整版公益广告《勤善为本 吉福满门》便是张新亮创作的。除此之外,张新亮还有多件农民画作品被中央文明办选中,作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在主流媒体刊发,如《节俭传下去 中国万年福》《中国梦 和为贵》等。

近年来,舞阳县先后有近300幅作品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讲文明树新风”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公益广告创作基地。

跟随时代脚步,舞阳农民画走出“国际范儿”。1987年,7幅舞阳农民画入选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此后,舞阳农民画多次被选入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在国外展出。今年6月,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希望的田野——舞阳农民画》一书输出到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等国家,受到外国友人追捧。

如今,舞阳农民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着泥土的芬芳扎根农村、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绽放时代芳华,成为厚重漯河的一张文化名片。

扫码观看视频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