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卿 何红波
“中国”什么时候成为我们国家的正式名称?何为中?何为国?今天,我们就以说文解字的方式来探源“中国”。
“中”字的“七体”如图:
“中”字在六书中属指事字。《说文》:“中,内也。从口,从|。上下通也。”从口,读 wéi ,本义为范围;从|,读 gǔn,本义为上下通徹。|,若引而上行(下粗上细)读若囟(xìn);若引而下行(上粗下细)读若退(tuì)。|是一条竖线,在不同汉字里表达不同的意思。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王廷鼎说:‘|为今棍棒字。’”|在“中”字里表示上下贯通之意。
“中”字的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谓之中旗,是氏族社会的徽帜。故“中”字的本义为中间、中心、当中、中央、核心等。建旗在“口”之中,所以引申为“左中右”的中。古时有大事,聚众于广场,必先立徽帜。群众以此为中心,环绕而坐。久而久之,徽帜成为中央的象征。甲骨文常在徽帜中部加具有指事意味的点,或者将徽帜的飘带省去只留一竖,将点双勾成“口”而成“中”,遂与今日之“中”字写法相同。“|”处于“口”的中间位置,使“口”的两侧大小相当、左右对称,与建筑学所谓的中轴线颇为相似。
“中”由中间、中央引申为内、里,与外相对。
“中”由中间引申为不偏不倚、中正。如《荀子·天论》:“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中”后由中间位置引申指中等水平,位居上下正中间,如宽慰人心的自得思想“前面有马骑,后有挑担的(di),中间我是骑驴的(di)”,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韩非子·难势》:“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亦不为桀纣。”
儒家将“中庸之道”作为提高人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境界的理论和方法。中庸之道教育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合内外之道的理想境界。
“中”,由中间引申为一半。“中辍”,指半途中止。“中夕”,指半夜。“中分”,指从中间分开。“中部”,指居中部分。“中处”,指适中的处所。“中天”,指天空的中央。“中色”,指中央之色,即黄色。
“中”,指人的内心,如“悲从中来”。“中”作为河南方言,有成、行、可以、很好之意,表达一种令人满意的心情。“中”后来成为“中国”之简称,如“古今中外”“洋为中用”。
“中”作动词用时读“zhòng”,如“看中”“射中”“中的”“高中状元”等,表示达到了理想的目标。
综上所述,“中”的造字本义、许慎的说文解字训义及后来引申出的诸多含义都说明“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承载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语言功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