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活动启动。由18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宣讲团将深入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河南兴文化工程、漯河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工程、红色文化传承等开展宣讲。本版即日起刊发《文明探源我来说》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孙 震
8月26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政府会议室,市“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宣讲团成员、漯河日报社记者、许慎文化研究会会员李胜以《从探源中寻找文化自信》为题进行宣讲。黑龙潭镇机关干部职工聆听报告。
当天,李胜从“文化”与“文明”讲起,围绕许慎与《说文解字》、贾湖文化、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聚焦文化自信,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及其传统智慧。
“2023年3月26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九期《说文解字》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节目中提到了出土于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贾湖刻符。贾湖刻符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8000年前贾湖人创造的刻画符号或与汉字起源有关。贾湖遗址还发现了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最早的酒和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等11项‘世界之最’。在央视大舞台上,漯河的两大文化名片贾湖文化和许慎文化‘同框’亮相、隔空对话,令漯河人自豪无比。”李胜在宣讲时说。
“贾湖刻符与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二者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贾湖刻符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刻符是事理符号,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有学者提出,舞阳贾湖的新石器时代墓穴中发现的龟壳上的契刻痕迹是汉字体系已知的最早前身。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录文字9353个、重文1163个,共计10516个。甲骨文已确立约4000个单字,以许慎‘六书’理论破解约1500个。以许慎的说解文字之法破解甲骨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勇毅前行的特质。”李胜介绍。
“此次宣讲让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黑龙潭镇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浩表示,今后将结合黑龙潭镇的文物资源地域优势,以“文明探源我来说”为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全面营造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