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丰富的生活阅历、社会经验是家庭、社会的精神财富。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总是回望过去、依赖于经验、抱着“我历经多、懂得多”的心态,可能让老年人难以适应晚年生活的新变化、新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侃表示,对老年人而言,过往的经历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自我认同的维系。它能让老年人在回忆中找到温暖与力量。特别是那些美好的时光和成就,能够激励老人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回忆过往还能让他们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经验。但是,经验也能让人变得固执。对老年人来说,这会引发诸多问题。
增加心理压力。总是活在过去的老年人容易沉浸在昔日的辉煌或遗憾中无法自拔,忽略了当下的美好,要么产生“今不如昔”的失落感和挫败感,要么哀叹自己“一生吃尽苦头”。长期如此,容易导致老年人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限制社交能力。固执的老年人与人交流时容易有过多教育、批评的话语,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强加给别人,导致与家人摩擦不断。此外,老年人与他人的互动机会少,尤其是与年轻一代的沟通少,这种社交隔离不仅切断了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还可能被边缘化。
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在不断变化,新技术、新观念层出不穷。如果老年人故步自封,就可能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导致在日常就医、购物等方面遇到困难,甚至影响生活质量。
“活到老,学到老。人到老年仍要成长。”张侃建议,晚年最好要有“空杯”心态。要试着清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下过去的成就与遗憾,以一颗谦逊、开放的心去接纳新事物。这种心态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让老年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提供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促使他们拓宽社交圈子、增加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不妨用以下行动修炼内功,保持“空杯”心态:
不急于否定。不介意让新观念、新事物颠覆自己的认知,这样才能保证“源头活水来”。平时,面对子女、伴侣、朋友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时,要听他们把话说完,对不理解的问题试着和他们沟通,这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知识。
多阅读、多学习。大量研究表明,人体几乎所有器官都遵循“用进废退”这一规律。大脑也如此。步入老年,若精力、视力允许,要尽可能多读书,甚至可以学习新课程,让大脑保持活力。张侃表示,自己的一个老年朋友甚至开始做微积分练习题,并乐此不疲。
多聚会、多聊天。将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快乐与老伴或家人分享,为朋友支招儿,听听晚辈生活中的难题、趣事……多交流能让大脑活动起来,减少情绪问题。如果从他人身上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积累经验、增强成就感。
培养新的兴趣爱好。老年人退休后忽然有了大把的时间,可能感到无所适从。其实,这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好时机。从零开始,研究一个未知领域,探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认识观和方法论,能让老年人感受到全新的生命体验。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