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月27日 星期

对联往事


■王 剑

早些年在豫西老家过年,年味总是格外浓郁。春节前几天,村里便弥漫着喜庆的气息。这气息,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一副副火红的春联带来的。

村里人称春联为“对子”。“年三十儿,贴花门。”从除夕午间开始,家家户户便着手贴对子。阳光慵懒地照着稀疏的树木,凛冽的寒风吹着古老的村庄,我和一群小朋友像欢快的小鸟,穿梭在高低错落的石板街,去默读各家新贴的对子。那时的我,虽识字不多,却对这些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句子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挨家挨户的欣赏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最常见的当属“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和“勤劳人家先致富 向阳花木早逢春”。简单的文字,道尽了岁月更迭中人们对生命延续和幸福生活的渴望。最有寓意的是“一冬无雪天藏玉 三春有雨地生金”,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恩赐。

村里有三位写对联的高手,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但都能给村民“量身定制”,送上恰到好处的喜庆和吉利。

棠爷年轻时在国民政府里做过事,个子不高,眼皮活、嘴巴甜,正楷写得甚是清秀。他写字时,神情专注,一丝不苟,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手中的笔和面前的红纸。那一个个端正的字,犹如群蚁排衙,整齐而庄严,透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三伯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他擅长行楷,大小两支笔在墨碗里轮换着用。他运笔如行船、走纸似流沙,蓝色的中山装松开几粒纽扣,悠闲中透着法度,潇洒中不失稳重。每一个字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在红纸上跳跃、舞动。

劝哥作为新中国的高中生,写得一手龙飞凤舞的草书。他写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联语一经他的阐释,就引得一片恍然大悟似的“哦”声。我们这些孩子一边把写好的对联拿到旁边晾干,一边煞有介事地听他讲解,虽然不能完全听懂,但被那豪放不羁的气势所震撼。

贴对联更是个喜庆事儿。母亲用苞谷面早早打了糨糊。我拿着刷子,小心翼翼地把糨糊涂抹在春联背面。父亲则站在凳子上,仔细地分清左右,然后将春联稳稳地贴在门框上。大门要贴大对子,顶天立地那种,每个字都有碗口大,透着霸气。大门旁的外墙上还要贴上喜帖:“岁次乙巳年出门见喜万事亨通大吉大利”。屋门上贴着“福”字,瓦缸上贴上菱形的“酉”字,仓囤上贴上“五谷丰登”,院子的树木贴上“生机勃勃”,牛槽上则贴“六畜兴旺”。一时间,整个村子都被那鲜艳的红色装点得喜气洋洋,仿佛每一处角落都在诉说着新春将至的喜悦。

时光流转,如今的我已离开老家三十多年,在城市里安家立业。我们家大门上贴的对联是:“芝兰雅室多藏卷 翰墨香风不染尘。”这是妻子选的,希望家中充满书香,远离喧嚣与纷扰。书房门上的对联是“读书众壑归沧海 下笔微云起泰山”,横批“厚积薄发”。

岳父卧病在床。妻子挑选的一副对联是“笔走龙蛇资雅韵 门迎福寿贺平安”,横批“平安是福”。

每当看到这些对联,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艺术呈现,更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城里人贴春联没那么多讲究。一过腊月二十三,想什么时候贴就什么时候贴。这些春联,如同冬日里的火焰,跳动着辞旧迎新的欢乐节拍,或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们像一根根无形的线,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让那份浓浓的年味和对生活的热爱,在我的记忆里鲜亮如初。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