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玲玲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大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围绕推进乡村振兴,从发展电商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打造农村特色产业等方面,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发展电商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市政协委员郭德菊建议,依托“中国快递示范城市”优势,推动快递物流企业入驻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加强农村物流平台建设,在每个村设立物流服务点,在乡镇设立物流配送站,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为鲜活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同时,邀请电商企业或直播达人,为村民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培养本土电商人才。通过“大户帮散户、农人跟能人”,让更多农民愿意接受电商、学会使用电商、通过电商增加收入,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群、引领一片”局面。
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上起着重要作用。委员们建议,组织专业团队,以“存乡忆、记乡愁、兴乡村”为目标,深入研究我市农耕文化,建立漯河农耕文化数据库。通过实景演出、民俗展示、举办农耕文化节等形式,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项目。同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亲子农耕体验、共享农场、户外研学等多样化农文旅产品。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农文旅体验项目。引入智能化农业设备,开展智慧农业体验活动,让游客感受传统农耕生活与现代科技农业的完美结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市政协委员杨亚丽建议,要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精品品牌,制订漯农优品商标及标识管理办法。严格实施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行“合格证+追溯码+品牌”等智慧监管模式,完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建设评价体系。拓展线上渠道,深化与电商零售头部企业战略合作,设立漯农优品销售专区。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漯农优品系列文创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