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姚 肖
图/本报记者 范子恒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和慢性病患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全市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也在攀升。市政协委员王珂围绕目前护工行业管理水平低、护工群体素质良莠不齐问题提出建议。
规范监管,促进护工行业健康发展。明确护工公司资质标准、准入门槛,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投诉举报受理措施,引进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并建立医疗机构对于护工管理公司的年度监督和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更为合理的定价体系,兼顾护工收入和患者负担。
细化标准,推动护工培训规范开展。规范各医疗场景的培训标准,在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形成规范标准;针对各服务环节,分场景和病种细化完善标准,界定具体各病种的工作内容和陪护工作质量评估。建立护工信息数据库。构建“护工管理评价”信息平台,将继续教育、考核和评估与人员数据库管理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支高质量的护工队伍,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自律自管,引导成立护工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制订相关制度,实现行业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发展。增强全社会对护工的价值认同,建立护工职业培训机制,通过继续教育等办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护工行业,促进医疗护理员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