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李沛真
晶莹剔透的苹果树摆件,每一个苹果都能折射阳光;狮子、龙、马、鱼等动物摆件,仿佛下一秒就要动起来;足以以假乱真的玻璃花朵,娇艳欲滴。这些栩栩如生的作品,皆是灯工玻璃工艺品。
2月10日,记者走进召陵区万金镇灯工玻璃非遗技艺传承人李宁波家中,探寻灯工玻璃作品的制作奥秘。
灯工玻璃制作工艺是将玻璃管或玻璃棒用火加热,待玻璃受热变软,再用钳子等工具塑形的一种工艺。以前主要是煤油灯烧灼,灯工之名因此而来。然而,煤油灯烧灼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温度较低、范围较小。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主要制作工具变为燃气喷枪,外焰温度提升至1300℃左右。
“我家从事玻璃材质物品的制作已经几十年了,以前主要制作各种玻璃仪器,比如温度计、玻璃管、玻璃杯。”李宁波告诉记者。
起初,李宁波的曾祖父李松旺在外地学习了灯工玻璃制作工艺。经过李宁波的祖父李胖、父亲李海军不断研究改进,灯工玻璃制作工艺更加成熟。
“我父亲对灯工玻璃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开始制作各种高档工艺礼品。我父亲制作的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灯工玻璃工艺品栩栩如生。从那时起,我对灯工玻璃有了一定的认识。”李宁波告诉记者。
受家庭影响,李宁波也醉心于玻璃工艺品的制作。他将灯工玻璃技艺融合写实的雕法、添加上流行元素,使得作品既有传统的端庄大气又有现代写实感。
李宁波认为,想要制作出精美的作品,审美水平和技艺缺一不可。无论是制作花鸟鱼虫、瓜果蔬菜还是飞禽走兽,都需要制作者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方能成竹在胸、完成制作。
“我从小就对书法和绘画感兴趣,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这对于我使用灯工玻璃技艺制作工艺品有很大的帮助。”李宁波说。
在制作工艺品时,他会在脑海中预先构想出作品形态,然后再动手制作。制作时,每一个步骤都很关键,需要制作者熟练运用各种制作技巧。这是一个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过程。
“学习灯工玻璃非遗技艺,是从练习烧一些圆球、椭圆球开始的,就和达·芬奇学习画画从画鸡蛋开始一个道理。把烧圆球练好了,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塑形。”李宁波告诉记者,他光练习烧圆球就练了几个月。随后,制作者还需要掌握钩捏、拽拉、拍切等技术,以及色彩的搭配。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再现物体的原貌及动态之美。
为了方便创作,李宁波在家中设了一个灯工玻璃工作室。平时,他就在工作室里潜心创作。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李宁波现场展示了灯工玻璃的制作流程。
他先打开燃气喷枪,然后双手各拿一块玻璃料,把玻璃料放在火焰上烧化。据他介绍,右手的玻璃料主要用来添料、塑型,左手用来定型。只见玻璃在高温的作用下慢慢变软,在李宁波的手中逐渐改变了形状。他不停地转动手里的玻璃料,或挤或拉或用工具捏,不一会儿,一匹奔跑的小马便被塑造出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令人赞叹。
在李宁波家中,摆放着许多由他制作的玻璃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制作精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李宁波每年都会去浙江义乌。那里的小商品市场有很多工艺品制造商。李宁波到了义乌,可以看到最新的产品形态,还可以给自己的产品找到销路。他还积极参加交流会、非遗活动等,宣传万金灯工玻璃非遗技艺。
李宁波说,他有收徒的计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万金灯工玻璃非遗技艺,并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