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这个唐代的马踏莲花镜是咱们漯河市博物馆的藏品,上面的马蹄和莲花像真的一样。”2月21日,铜韵镜语——乙巳新春铜镜展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厅举行。本次展览由市博物馆和南阳市博物馆联合举办,2月21日开幕,将持续到5月21日。
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起初,铜镜工艺简单,镜面粗糙。商周时期,铜镜制作工艺进步,纹饰逐渐丰富,几何纹、动物纹等开始出现。不过,那时铜镜稀少,多为贵族所用。战国时期,铜镜迎来发展高峰,铸造工艺突飞猛进,镜体轻薄,山字纹、龙凤纹等精美纹饰层出不穷。同时,铜镜逐渐在民间普及。汉代,铜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种类丰富,铭文镜盛行,镜体上的铭文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宋时期,铜镜造型多样,工艺精湛、题材广泛。
铜镜不仅是实用的梳妆用具,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图案、造型和纹饰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2月22日,记者走进市博物馆一楼展厅,看到参观者众多,一面面形状各异的铜镜带着历史的厚重感,静静地“躺”在展柜里。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铜镜近200面,分为佳人览镜、鉴史正心、艺镜匠心三个部分。同时,精美的镜架与镜台也一同展示。
本次展览还设置了“文士咏镜”板块,展示了许多与镜子相关的诗词歌赋,让参观者从诗词歌赋中品味古人对铜镜的情感与哲思。
本次展览还设有古色古香的体验区,参观者可以感受古人对镜梳妆的雅致。
记者在展厅漫步,看到年幼的孩子认真听着家长讲解铜镜在古代女子梳妆中的作用,不时提出天真的问题;有人轻声讨论着铜镜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铜韵镜语——乙巳新春铜镜展展出的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