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凤
在传统戏曲的浩瀚星空中,《三娘教子》犹如一颗温润的明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作为众多三娘的扮演者之一,我在塑造这个经典形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戏曲艺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美学真谛。
大家都知道,要演好一个角色,首先要了解剧本。《三娘教子》讲的是薛广有妻张氏,有妾刘氏和王春娥。妾刘氏生一子,名依哥。薛广赴镇江贩米,托朋友带银两回家,朋友却私吞银两,并假造棺木,称薛广已死。张、刘二氏起了歹心,掠财改嫁,三娘王春娥靠织布与家仆薛保担起了抚养薛依哥的重任。三娘含辛茹苦,抚养依哥十几年,终成正果:依哥中了状元。同时,薛广不仅没死,还弃商从戎,战胜倭寇,因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皇上任命为高官,并最终与三娘团聚。
关于三娘王春娥这个人物,我想,她毕竟是大户人家之妾,知书达理,不能演得像山野村妇一样。在丈夫“死”后,张、刘二氏又把家产席卷一空,三娘闻报,好似“船到江心失船篙”,但想到依哥虽不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却是薛家的后代根苗,便下决心将其抚养成人。主仆、母子生死与共,相依为命。三娘白天辛苦劳作,晚上守着一盏孤灯,忍着疲惫的身体纺棉织布,养家糊口。
我们都知道,戏曲的程式化及其表演手段是和戏剧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唱不仅要讲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也要随着角色内在感情和人物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得当地运用唱腔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来丰富角色。特别是第三场,依哥回家背不出诗书,三娘便耐心“比古人”对其进行教育;看到依哥在玩弄弹弓根本就没有听她说时,不由得大发脾气,要家法训子;当听到依哥说出“亲娘生、后娘养”“打人家的孩子你就忍心”的话语时,心中如同利剑剜心!想起为这个家日夜操劳,为养儿含辛茹苦、吃糠咽菜,骨瘦如柴、人瘦衣宽,三娘更是伤心悲愤、心灰意冷,一刀断机布。 薛保闻报,极力哀求三娘。后依哥知错,跪求三娘原谅,表示听从教诲,从此努力读书上进。我在唱“儿虽幼也应知当年的事……”这一大段戏时,感觉三娘的情绪应该是平稳的,音乐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把人们带入了向往的意境。当唱到“你看娘累弯了腰、熬红了眼……苦撑苦熬十几年”的拖腔时,我就放开嗓子似喷泉涌流、洪水直泻,把三娘的痛苦、压抑和委屈充分表达出来。到垛板“我只说儿读书……”清唱,没有乐队拖腔,不能喊,太过,也不能太弱,送不到观众的耳朵,全凭自己掌握个“度”。
得知依哥高中状元时,三娘心里又喜又惊。“不枉日织正当午,不枉夜织到五更……”这段戏,唱腔也是高昂挺拔、格外豪放。我也无比激动,决心要唱出来三娘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兴奋心情。
总之,这是一部故事情节丰富并具有家庭伦理道德、亲情和良好家庭教育的戏。大结局是花好月圆、皆大欢喜,好心得到好报,坏人羞愧难当。我在演这个戏时,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充沛的唱腔,收放自如、声情并茂地演绎了一个贤良淑德、教子有方、具有传统妇女美德与风范的三娘形象。这不仅使人们从中受到了教育,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美好享受。